4P 与 4C 营销理论思维模型

从 4P 理论说起

上世纪60年代,营销学大师麦卡锡提出了经典的 4P 营销理论,这是一套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组合策略。

4P 的核心要素:

  • 产品 (Product): 企业提供什么来满足市场需求。
  • 价格 (Price): 企业为产品设定的价格策略。
  • 渠道 (Place): 产品如何到达消费者手中。
  • 促销 (Promotion): 如何向消费者推广产品。

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能提供什么

4C 理论的演进

1990年,营销学专家劳特鹏在 4P 的基础上,提出了 4C 营销理论。这个理论将焦点从企业转向了消费者。

4C 的核心要素:

  • 消费者 (Consumer): 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
  • 成本 (Cost): 消费者为满足需求愿意付出的总成本(不仅是价格)。
  • 便利 (Convenience): 消费者获取产品的便利性。
  • 沟通 (Communication): 与消费者建立双向沟通,而非单向促销。

4C 理论的核心在于消费者需要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

4P vs 4C:取代还是互补?

相比 4P 注重企业自身,4C 更注重消费者:用消费者的需求取代产品,他们愿意付出多少成本取代价格,考虑他们的便利性取代渠道,用和他们互动沟通来取代促销。

看起来 4C 比 4P 的格局更高,因此很多营销从业者认为 4C 应该取代 4P。这种从“关注自己”到“关心对方”的过渡观念,其实在营销学以外的很多领域都有发生。

比如总听人说:“不要总觉得你有什么,要想想你能给我什么。”,“没人关心你能提供什么,他们只关心能在你这里得到什么。”

但是,4C 真的能完全取代 4P 吗?

当大家都对此深信不疑并贯彻执行时,我们就要停下来好好想想: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讨好别人时,你是否也忽视了本属于自己的优势

4P 与 4C 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出发点与目标的关系。

4P (为自己):

  • 自己能提供的 (产品)
  • 自己需要的 (价格回报)
  • 自己的阵地 (渠道)
  • 自己的发声 (促销)

4C (为对方):

  • 对方想得到的 (需求)
  • 他能付出的 (成本)
  • 他的方便 (便利)
  • 与他互动 (沟通)

两者需要给予同等分量的考虑。

4P4C 模型在职场的应用

这个模型不仅仅适用于营销领域,在职场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职场 4P (个人视角):

  • 产品: 我拥有的擅长技能。
  • 价格: 我需要的薪资水平。
  • 渠道: 我所在的平台/职位。
  • 促销: 我能提供的额外价值。

职场 4C (公司/上级视角):

  • 消费者: 成为被团队需要的人。
  • 成本: 降低上级培养我的成本(时间、耐心)。
  • 便利: 接受氛围要求,配合团队节奏。
  • 沟通: 满足上级的期待。

偏 4C 的人在职场往往混得更好。但如果想让自己混得更长久,就需要先认清自己的 4P: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因为你比别人更擅长的,很可能投入的成本也更低。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输出的价值也会更大。如果你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单纯地追求 4C,而没有与自己的 4P 达成很好的匹配,就很难有更好的预期效果。而且你也似乎容易被调教成“别人喜欢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核心观点:平衡与结合

为客户提供价值固然重要,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每个赛道都有众多可以提供相同价值的竞争对手。 赛道中的佼佼者之所以能胜出,可能并非他们比别人更能“讨好”大众 (纯粹的 4C),而是因为:

  • 他们在这个赛道有自己的优势 (4P)
  • 提供相同价值所付出的成本比别人更低 (4P 效率)
  • 因为自己喜欢 (内在驱动 - 4P 的延伸),能够自我驱动,耐得住寂寞。

不是你想给什么,也不是他想要什么,而是你想给他“想要”的是什么。 这才是竞争与合作中,我们能长期存续的真谛。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