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的组织“重启”:Airtable CEO 给出的生存剧本

你的公司是否设立了 AI 部门,却感觉像是在给飞机更换飞行中的引擎?你的团队是否在讨论 AI,但行动迟缓,产出寥寥?你是否在焦虑中看着那些 AI 原生公司以周为单位进行创新,而自己的组织却被庞大的身躯和惯性所拖累?

如果这些问题让你感同身受,那么 Airtable CEO Howie Liu 的经历,可能就是你正在寻找的剧本。他没有选择渐进式改良,而是对一个成立十余年的成熟组织进行了一次“系统重启”。

本文将为你揭示这场重启背后的三大核心策略,并提供一个你可以立即用于审视自身组织的行动框架。这不仅是关于如何“使用”AI,更是关于如何 “成为”一家 AI 时代的组织

策略一:领导者“降维”——从管理者回归“首席玩家”

变革的第一个杠杆,永远是领导者自己。在 AI 时代,CEO 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战略指挥官,回归到深入细节的“首席玩家”和“首席品味师”。

核心洞察: AI 不是一个可以通过报表和会议来理解的技术。它是一种需要“亲身体感”的 new-age material。如果你不能亲自“把玩”这些新材料,你将无法感知其真正的质地、潜力和边界,更遑论领导一场基于它的变革。

“成功的领导者需要‘每小时’都与 AI 工具互动。我骄傲地宣称,我是 Airtable AI 功能‘最昂贵’的用户,在内部的推理成本上排名第一。” — Howie Liu

行动框架:

  1. 成为“成本中心”: 亲自、深度、甚至“浪费”地使用公司内外的 AI 工具。用它分析销售录音、解读用户反馈、生成战略草案。你的高昂使用成本,将是你获得战略洞察的最低价格。
  2. 重构你的日程表: 砍掉大部分例行会议。你的时间应该集中在两类事情上:要么是与团队进行高带宽、非结构化的深度连接;要么是基于某个新发现、新洞察而发起的“突袭式”讨论。
  3. 建立“项目制”学习: 不要漫无目的地试用工具。为自己设定具体的“周末项目”,比如“用 AI 工具链制作一个产品介绍短视频”或“搭建一个自动化竞品分析工作流”。目标驱动的实践,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策略二:组织“分裂”——构建快慢双速的创新引擎

为了打破大公司创新迟缓的“诅咒”,Airtable 放弃了传统的按功能划分团队的模式,引入了一种源自认知科学的组织架构。

核心洞察: 组织的运作需要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一种是追求速度、拥抱不确定性的“快思考”系统;另一种是追求稳定、深思熟虑的“慢思考”系统。强行用一套体系管理两种目标,必然导致平庸。

延伸思考: 这正是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描述的人类大脑双系统理论在组织设计上的投射。同时,这也呼应了“康威定律”(Conway’s Law)——组织的沟通结构决定了其软件系统的设计。Howie Liu 的组织重构,本质上是一次主动利用康威定律,通过设计新的沟通结构,来催生他想要的、既快速创新又根基稳固的产品形态。

行动框架:

  • 定义你的“快思考”团队:
    • 使命: 以周为单位,发布能让用户“惊掉下巴”的新功能。
    • 成员: 具备高度自主性、创业精神和全栈能力的“多面手”。
    • 文化: 拥抱“原型胜于文档”,允许失败,奖励速度。
  • 定义你的“慢思考”团队:
    • 使命: 攻克需要长期投入的底层架构、核心基础设施和规模化难题。
    • 成员: 严谨、注重细节、有深厚技术功底的架构师和资深工程师。
    • 文化: 追求卓越工程质量、稳定性和长期价值。

策略三:人才“融合”——奖励跨越边界的“T型独角兽”

AI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溶解”传统的产品、设计和工程角色之间的边界。未来最有价值的人才,是那些能够跨界思考和执行的“T型独角兽”。

核心洞察: AI 工具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实现的门槛,使得价值创造的重心从“如何实现”转向了“应该创造什么以及如何呈现”。这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行动框架:

  1. 重新定义岗位要求: 在招聘和内部晋升中,明确要求并奖励跨界能力。
    • 产品经理 必须能用 AI 工具做出可交互原型。
    • 设计师 必须理解模型的基本原理,设计动态的、智能的交互体验。
    • 工程师 必须具备深刻的产品和用户同理心。
  2. 设定新的能力基线: 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至少在另外两个相邻领域达到“足够危险”(good enough to be dangerous)的水平。
  3. 将“玩耍”制度化: 明确地、公开地鼓励团队成员投入时间去“玩”最新的 AI 产品,并建立分享机制。将这种探索从“不务正业”变为核心工作的一部分。

批判性视角: 这种激进的组织变革和人才模型并非万能灵药。它可能不适用于业务高度成熟、稳定压倒一切的行业。同时,它对组织的文化和领导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警惕“快思考”团队陷入无序的混乱,以及“慢思考”团队被边缘化的风险。

你的“重启”按钮在哪里?

Howie Liu 的变革之旅始于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现在,请你用它来审视自己的组织:

“如果今天你必须用一个完全 AI 原生的方法,从零开始创立一家公司去实现你当前的使命,你会怎么做?你现有的资产,是加速器还是绊脚石?”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是你制定自己 AI 时代生存剧本的起点。

你的行动清单:

  • 自我审视: 我本周花了多少时间亲手“玩”AI 工具?我的日程表是否反映了对创新的最高优先级?
  • 组织诊断: 我的团队是在一个“引擎”里挣扎,还是拥有了快慢分明的“双速引擎”?
  • 人才盘点: 我是在招聘单一技能的“工匠”,还是在培养能跨越边界的“独角兽”?

AI 时代的浪潮已至,选择做被动的冲浪者,还是主动的造浪者,答案就在你的下一次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