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及其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开创者,其著作《政治学》被视为“西方第一部比较政治经典”。他将政治学定义为“支配性的学科”和“最高学科”,其最终目标是追求“人间的至善”,即正义,而正义的根本在于公共利益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是古希腊杰出的学者,涉猎广泛,知识渊博。他曾师从柏拉图,后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创立书院,著述甚丰,其思想对西方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其著作的复兴塑造了西方学术的新传统。

城邦、人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各式某种类型的社会团体”,其建立旨在“完成某种善业”,追求公共的善。他强调城邦追求善,意味着要让个体在其中过上善良生活。他认为城邦的政治家与家长或奴隶主不同,因为城邦是公共利益的体现,而非私人事业。

他提出“人类自然是倾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人在本性上也是一种政治动物”,强调个体离不开城邦生活,必须参与城邦的公共和政治生活。他认为,不属于任何城邦的人,“如果不是一个匹夫,那就是位超人”,甚至“如果不是一只野兽,就是一位神奇”。这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共和主义精神,不赞同原子化的个人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在定义公民时,他认为“凡是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那个城邦的公民”。因此,他认为城邦不仅仅是物理实体,更是由这些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组成的集团

政体类型学与混合政体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政体研究的四个原则

  1. 探讨最优良的政体
  2. 考虑适合于不同公民团体的政体,即根据城邦的现实条件寻求最适宜的政体。
  3. 研究在特定假设下的适宜政体,包括其创制和存续方式。
  4. 寻找适用于一般城邦的通用政体形式,以简化运作。 他强调,研究不仅要包括理想的典范政体,也要涵盖可能实现的政体,以及最适合多数城邦且易于实现的政体形式。

他区分政体的标准有两个:

  1. 最高统治权的归属:统治者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
  2. 统治目的:统治是否为了整个城邦的利益(正宗政体),还是只为了统治者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变态政体/腐败政体/扭曲政体)。

由此,他定义了三种正宗政体及其相应的变态政体:

  • 王治(君主制):一人统治,照顾全邦利益。其变体是僭主制(只顾个人利益)。
  • 贵族政体(贤能政体):少数人统治,照顾全邦利益。其变体是寡头制(只顾少数上层利益)。
  • 共和政体(共和制):多数普通人统治,照顾全邦利益。其变体是平民制(平民政体/暴民政体)(只顾穷人利益)。

亚里士多德详细分析了各类政体的优缺点,并认为混合政体优于任何单一的纯粹政体。混合政体融合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避免了各自的重大缺陷,例如古罗马共和国被认为是混合政体的典范(兼具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的特点)。

阶级政治与政体转换

亚里士多德深入探讨了阶级政治,尤其强调中产阶级的重要性。他将公民分为三类:极富、极贫和中产阶级。他认为节制和中庸是最好的品德,极端都不好。极富者容易放肆,极贫者往往懒散无赖,而大多数祸患起源于放肆或无赖。

他指出,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比其他阶级更为稳定,既不觊觎他人财物,也不易引起穷人觊觎。他强调,如果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富人与平民之间容易发生党争,进而导致政体不稳定。

关于政体转换,亚里士多德关注三个问题:

  1. 政体变革的原因及其性质:为何政体衰败或发生变革。
  2. 替代政体的选择:当政体崩溃时,何种政体最为恰当。
  3. 政体稳定的维持策略:如何维护各种政体的稳定。

他认为,政体运作应强调正义、中庸、平衡和比例,反对优势阶级只考虑自身利益,这容易导致政体崩溃。他重点讨论了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崩溃原因:平民政体因过度追求平等而走向极端,寡头政体则因只顾自身利益而引发不满。

他对内讧、动乱、革命的动机进行了分析:

  • 心理因素:因私利、名誉、恐惧以及对执政人员的轻蔑和无能而产生的不满、怨恨和愤怒。
  • 施政不当:执政团体的僭越、舞弊和疏忽。
  • 社会变迁:城邦内某个阶级人数的增减,政治组合中派别的失衡(例如,移民问题中不同族群人口变化引起社会内部的反弹)。

他指出,当富人和平民两部分势均力敌,而缺乏中产阶级作为缓冲时,革命容易爆发。他还提到,在平民政体中,群众领袖(民粹领袖)为讨好群众,不惜加害著名人物、没收财产,导致阶级对抗。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话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重要问题上有分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妇女、儿童、财产公有,并由国家统一安排教育,旨在消除私心,实现城邦的大公和统一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这些主张提出了强烈批评:

  • 关于公有制:他认为柏拉图消除私心的理由不充分,所采取的措施不可行。他指出城邦的特点是多分子结合,不同元素组成一个整体。一个过于趋于整体化的城邦,反而可能导致其消亡。
  • “人人所有等于无人所有”: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倾向于关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事务。
  • 儿童公有:他认为,如果每个公民都是任何孩子的父亲,每个孩子都是所有父亲的孩子,最终会导致“任何父亲都不会管任何孩子”。
  • 财产问题:他强调劳动与报酬之间应建立相关性,否则多劳少得者会抱怨少劳多得者。他指出,人们作为伙伴共同作业和生活不容易,尤其涉及财产时更容易发生纠纷。他认为划清个人利益范围有助于消除争吵,产权清晰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 自爱与私产:他认为“人人爱自己”出于天性,自私应受谴责的是超过限度的私欲,而非自爱的本性。他反对将社会罪恶不恰当地归结到私产制度,认为其根源在于人性。

由此可见,柏拉图更重视集体和权威,而亚里士多德则更重视个体和个体自由,主张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这体现了他对政治领域公共至善的关怀

总结与反思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政治学的奠基之作,他堪称政治学之父。该著作讨论了政体、阶级、政治中庸原则、政体变化和动乱缘由等诸多重要议题,提出了深刻的洞见。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具有政治科学的特点,基于严密的逻辑思辨,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政治学著作。他考察了古希腊不同城邦的政体,甚至小亚细亚和地中海沿岸的多样政体,这种比较研究开阔了他的视野。

现代政治学研究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学问中获得启示,秉持求真(研究的科学性)求善(研究的公共性) 两大标准,既注重科学性又注重公共性。

欢迎关注+点赞+推荐+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