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生平与地位
-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被誉为西方世界第一位重量级哲学家,出生于公元前429年,逝世于公元前347年,出身雅典富有贵族家庭。
- 三重身份:
- 哲学家/政治哲学家:著有《理想国》等多部作品。
- 教育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柏拉图学院(柏拉图学园),这是古希腊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传承数百年直至公元529年才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
- 政治实践者:曾积极介入政治,试图影响城邦统治,推崇哲学王的统治理念。他曾游历地中海,试图影响年轻王子,但遭遇坎坷,甚至险些被贩卖为奴,后对哲学王的实现抱有失望。
- 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柏拉图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古典传统,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中世纪曾埋没古希腊学术,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才重新发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使其在19世纪达到至高地位。
- 师承关系: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同时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作品中常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思想,但苏格拉底本人并无著述,因此难以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原始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理解或借其之口表达的自身思想。
《理想国》的核心观点
《理想国》的核心观点围绕以下几个重要要点展开:
什么是正义? 《理想国》开篇即探讨“什么是正义”,这奠定了西方政治哲学思考重大问题的起点。
- 三种早期观点:
- 欠债还钱:每个人得其应得。
- 损敌利友:对朋友有利,对敌人有害。
- 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强者所规定的利益。
-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观点:每个人在社会中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做其本来应该做的事情,不干预他人事务,这符合正义。
- 意义深远:正义的讨论涉及到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背后是一整套政治哲学的基本价值观,并可推演出相应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安排。这一问题在后世依然被反复探讨,如罗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的《正义论》。柏拉图对正义的关注体现了他对重要问题的优先性选择。
- 三种早期观点:
理想的城邦与社会阶级 柏拉图通过对正义的讨论,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将社会分为三个阶级,并对应人性中的特质和应有的品质:
- 哲学家/哲学王:
- 特质:理性
- 品质:智慧
- 职能:理解真正的善与正义,适合统治,为国家整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服务。他们需接受严格的哲学、数学和通识教育,培养明智决策的智慧和美德,并受善的理念引领。柏拉图提出 “除非哲学家成为国王,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国家难以摆脱危险”。
- 护卫者阶层:
- 特质:激情
- 品质:勇气
- 职能:保护国家免受内外威胁,维持秩序和安全。他们不参与生产,唯一任务是防卫。需接受身体训练以增强体魄,以及音乐、诗歌、艺术教育以培养勇气、纪律和忠诚。柏拉图提出护卫者不能拥有私人财产,以确保其专注于国家保护。
- 生产者阶层:
- 特质:欲望
- 品质:节制
- 职能:满足国家的物质需求,包括工匠、农民、商人等。他们需接受实用技能教育,学习特定行业工艺。
- 正义实现:当这三个阶层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时,就能实现一个理想的城邦。
- 哲学家/哲学王:
对民主的否定与哲学王的必要性 柏拉图对民主制度持保留态度,认为其不适合国家治理,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 知识理由:国家治理需要专业知识,就像航海需要航海家,治病需要医生。只有专门研习过哲学和国家治理学问的哲学家,才懂得何为善,如何建立善的城邦和公民,因此适合治理国家,而非交给普通民众多数。
- 德行理由:民主可能不利于城邦的德行。民众统治可能导致过度自由、享乐和腐化,使人性中不那么良善的一面暴露,导致城邦难以成为有德行的城邦或有德行的国家秩序。因此,哲学王的统治被认为是更理想的模型。
洞穴寓言 《理想国》第七卷开篇的洞穴寓言是柏拉图重要的论述,借此探讨真实、教育与启蒙等重大问题。
- 寓言内容:
- 一群人从小被捆绑在地下洞穴中,只能面向洞壁。
- 他们身后远处有火堆和移动的物体,这些物体在洞壁上投射出光影。
- 洞穴中的人将这些光影视为真实世界。
- 若一人被解开镣铐,走出洞穴,见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将受到巨大冲击,发现之前所见不过是幻象。
- 这个走出洞穴的人是否会回到洞穴,告知同伴真相并带领他们走出?
- 寓言意义:
- 何为真实: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是否就是真实?还是更本质、更深刻事物的投射?这提醒我们反思所掌握的概念、理论是否符合事物本来的真相。
- 教育的本质:洞穴里的人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而走出洞穴、见到阳光、了解真实世界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因为他们的眼睛、心灵和头脑都被打开。
- 领导力与启蒙:如何带领洞穴里的人走出洞穴,成为领导力的训练故事;从社会层面,则关乎启蒙与社会转型问题。
- 寓言内容:
评论与批评
- 对后世影响:一位近代欧洲哲学家曾说 “在柏拉图之后,欧洲的哲学不过是柏拉图作品的一系列注脚”,可见其对政治哲学、政治理论、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巨大影响。
- 争议与批评: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 “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 以及 “王必须是文武双全的最优秀人物” 的理想国家构想。
- 20世纪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中,将柏拉图视为思想上的全能主义鼻祖,认为其主张政府掌控社会一切。
- 部分论述被认为将女性置于不平等的地位。
- 然而,深入研究柏拉图的学者认为其思想远比片段论述复杂,不同作品中可能存在观点张力甚至冲突。
欢迎关注+点赞+推荐+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