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的兴起:西方文明的比较史》 - 乔纳森·戴利
作品与作者介绍
- 作者: 乔纳森·戴利 (Jonathan Daly)
- 作者背景: 哈佛大学博士 (1992年),伊利诺伊大学教授,主要研究西方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俄罗斯现代化和近现代史。
- 书籍特点:
- 讨论西方文明的兴起,时间跨度从古代到现代,尤其侧重中世纪之后。
- 以创新为核心视角理解西方文明的兴起。
- 包含大量历史细节,例如对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详细讨论。
主要内容
- 核心观点: 创新是西方兴起的关键因素。
- 创造力的普遍性与西欧的特殊性: 所有人类都有好奇心和创造力,但唯独西欧形成了一套有利于持续创新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土壤,使得欧洲走到了人类社会的前沿。
- 公元1000年的世界格局: 当时巴格达和宋朝的开封是世界上最繁华富有的城市,而欧洲相对沉寂,西欧超过四万人口的城市仅有两座。
- 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在欧亚大陆最西端的小角落,800年后会成为全球工业技术和创新的中心?
- 作者的解释: 西方人释放的人类创造力比历史上任何其他文明都要多。关键在于一个文明是否有机会将每个人的创造力释放出来。
- 欧洲文明的演化特点: 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不断学习和尝试新事物,其规模、范围和强度不断增长,并经历了多次重塑和重大变革。
- 创新刻入基因: 欧洲文明展现出不断创新和改变的特性。
- 创造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人的创造才能源于天性,但其表现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偶然因素的影响。本书旨在探究为何欧洲最能鼓励好奇心和创造力,并使创新不断发展。
- 文明的崛起与衰落的解释: 创新(孕育并实现绝妙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文明的崛起和人类文化的成就。墨守成规、无法开拓新思路的文明将无法跟上创新者的步伐。
- 现代西方兴起的关键: 鼓励好奇心、创造力,不断涌现创新,以及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演化、政治权力结构、制度安排、文化传统和偶然性因素共同推动创新。
欧洲兴起前的文明
- 欧洲的成功建立在其他文明进展的基础之上。
- 人类演化的关键创新: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相对复杂的思维(归因于基因突变)。
- 古代智人的重要创新: 火的使用(增加能量,改变食物,增强御寒和防御能力)。
- 语言的出现: 大约5万到10万年前,发声器官的突变和进化引发了语言的出现,这是所有发展的基础。
- 三个最重要的古代文明:
- 近东文明: 两河流域到尼罗河流域,公元前5000年开始种植橄榄和葡萄,掌握酿酒技术;公元前4000年发明犁和轮子;青铜时代出现图形文字(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发展出天文学、气象学和数学,出现立法(汉谟拉比法典)。
- 中国文明: 实践哲学、政治机构、学术研究、数学、技术和科学迎来古代繁荣时期。
- 古代地中海世界: 古希腊和古罗马在科学、哲学、数学和文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 其他文明的贡献: 印度发明阿拉伯数字,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文明从中吸收见解,建立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之上。
- 欧洲并非核心文明: 核心文明包括中国、印度以及尼罗河到阿姆河之间的地区,西欧不属于此列。
- 公元前1000年和公元后1000年: 西欧似乎没有太多机会成为近代经济、技术和学术发展最快的地区。
中世纪的欧洲
- 欧洲中世纪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并非“黑暗时代”,反而有很多成就。
- 农业革命: 农业技术的缓慢进步为其他变化提供了可能性。
- 封建社会的兴起: 制造了等级秩序和契约秩序,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新型城市: 与亚洲城市不同,欧洲城市从封建领土中产生,市民阶级获得自治特权,以工商业为基础,对欧洲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
- 技术创新: 对水力和风力的运用(例如,1086年英格兰至少有5600座水利磨坊)。
- 商业创新: 发明复式记账法,13世纪出现控制海运风险的方法(合伙经营、海运保险)。
- 建筑成就: 哥特式大教堂(例如,1310年完工的林肯大教堂和伦敦旧圣保罗大教堂高度达到当时人造建筑高峰)。
- 文化发展: 例如但丁的《神曲》。
- 女性地位较高: 一夫一妻制使得欧洲女性在家庭和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妇女地位和作用是衡量国家成长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 教权王权相互制约: 通过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的故事,强调中世纪皇权与教权的斗争。 教权认为自身地位更高,因为教士需要在神圣审判中为君王成交报告。 教权与皇权的分化对欧洲后来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
- 军事技术的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不断催生欧洲战争技术的发展。 欧洲的战争不再仅仅是技艺,而更像是一种科学,倾向于理性精神和工业特征,而非骑士精神或中国式的指挥谋略。
探索世界
- 人类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欧洲人在这一点上表现更为突出。 1450年时,世界仍有大片未知领域。
- 穆斯林水手从未冒险进入大西洋或太平洋。
- 中国人当时具备航行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能力,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扼杀了充分运用发明的兴趣,阻碍了学者和工匠之间的联系,因此没有进行跨太平洋的探索。
- 只有欧洲人积极探索世界,以哥伦布为代表。
印刷大爆炸
- 印刷术出现前,书籍价格昂贵,堪比劳动力一年的工资,甚至能换取葡萄园,大学图书馆藏书稀少,并常被铁链固定。
- 中国很早就使用木刻雕版印刷佛经,11世纪出现泥活字印刷术,但存在技术难题(泥质易碎、油墨纸张问题、汉字数量庞大)。
- 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解决了油墨、印刷工艺和纸张问题。 欧洲文字较少是其优势。
- 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大幅降低书籍成本,引发知识爆炸,促进普通人学习知识,推动社会进步。例如,英国后来出现报纸和杂志,发行量甚至达到10万份。
科学革命
- 1543年: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发表《人体的构造》(解剖学巨著),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 这些标志性事件对欧洲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商业革命
- 15世纪:意大利合伙人成立美第奇银行。
- 16世纪:特许公司兴起。
- 1602年和169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格兰银行成立。
- 17世纪晚期:火灾和人寿保险在伦敦出现。
- 18世纪20年代:大公司股票在伦敦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上市。
- 179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前身成立。
- 1830年代:银行在欧洲大规模兴起。
- 商业革命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支撑。
政治革命
- 1215年:《大宪章》。
-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署。
- 英国光荣革命(《宽容法案》和《权利法案》)。
- 美国独立战争和制宪会议。
- 法兰西共和国的成立。
- 这些政治变革为欧洲后来的工业和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结与反思
- 本书以创新为核心视角理解欧洲文明的兴起。
- 欧洲文明是一个不断推动人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创新升级的过程。
- 欧洲的政治、经济和关键系统都推动了从中世纪到近现代的创新。
- 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探讨,例如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详细讨论,有助于理解当时发生的具体情况。
- 创新具有极端重要性,对当今世界同样适用。
- 当前人类正经历人工智能、资源能源、生命科学和外层空间四项最重要的革命。
- 在这些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断创新的国家将引领人类的未来。
- 无法跟上创新步伐的社会将在未来面临与领先国家差距拉大的风险。
- 创新是一个系统,需要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社会支撑系统才能持续涌现。
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