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慕兰《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挑战西方兴起的主流叙事

什么是大分流

  • 概念起源: “大分流”一词由彭慕兰在其著作《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中提出,英文为 “The Great Divergence”。
  • 核心含义: 该概念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1. 经济转型: 指人类社会从前现代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
    2. 中欧比较研究: 特指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发生的分化,欧洲走向工业革命和现代经济,而中国及其他地区(如印度、奥斯曼、俄罗斯等)则停留在前现代经济状态。
    3. 理论解释的需要: 这种分化和差距需要在理论上进行解释。
  • 与既有问题的关联: “大分流”的概念与“李约瑟之谜”(为何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但未发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及道格拉斯·诺斯关于英国而非法国或西班牙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等问题相关。
  • 作者及学派: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1958年出生,毕业于耶鲁大学,曾任教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后转至芝加哥大学。与其类似观点的学者多有在加州大学工作的背景,因此形成所谓的“加州学派”。
  • 加州学派的特征:
    1. 质疑欧洲中心论: 试图抛弃西方盛行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
    2. 宏观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史: 将中国经济史置于前现代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如中国与欧洲基于商品和白银的贸易)的背景下进行理解。
    3. 价值中立的比较研究: 遵循马克思·韦伯意义上的价值中立原则,对欧洲和中国进行全面的比较,摒弃刻板印象。
    4. 聚焦工业革命前夕: 研究重点在于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几百年历史(约1500年至1900年)。
  • 学术反响: 加州学派的观点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

《大分流》的主要观点

  • 对比传统理论:
    •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强调政治制度(英国早期的宪政改革、有效的产权制度)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
    • 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 强调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夕已经具备一系列条件,这些条件与工业革命的发生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 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
  • 关键的偶然因素:
    1. 欧洲的地理大发现: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导致大量贵重金属(特别是白银)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的购买力,扩张了社会需求,有力地拉动了生产部门。
    2. 英国煤矿的优势:
      •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多位于北方(非经济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需求难以有效对接。
      • 英国的煤炭储量丰富,且靠近曼彻斯特等经济发达地区,形成有效的联动。
      • 英国煤矿与铁矿距离较近,有利于炼铁业的发展。
      • 曼彻斯特地下水位高,煤矿开采需要解决排水问题,这促成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而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产品。中国西北地区煤层浅、地下水位低,不需要解决抽水问题,因此缺乏发展蒸汽机的直接动力。
  • 核心观点总结:
    1. 预设: 在工业革命之前(约1800年或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江南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关键指标方面(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农业商业化程度、人均寿命、企业发展、产权状况、奢侈品消费等)相当。
    2. 核心观点: 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和领先是偶然的,并非源于英国或西欧已然遥遥领先的各种具有必然因果机制的关键变量。
    3. 一般意义上的结果: 过去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欧洲中心论可能并不恰当,用欧洲标准衡量其他国家和社会文明不一定妥当,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本身具有偶然性。

相关著作

  •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该书也认为在1500年至1750/1800年间,亚洲(特别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欧洲最初只是搭上了亚洲经济列车的“三等厢”,直到19世纪才取代亚洲成为“火车头”。

讨论与争论

  • 对加州学派预设的质疑:
    •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认为西欧的发展水平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显著高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并估算公元1000年至1800年间西欧人均GDP实现了缓慢但持续的增长,使得其在工业革命前夕的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30%至50%。
    • 牛津大学马德斌:彭慕兰关于工业革命前夕中英发展水平相当的预设持怀疑态度。
  • 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
    • 诺斯: 强调政治制度和产权制度。
    • 浙江大学赵鼎新: 强调国家主导的海军、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思想形态、高度制度化的产权、理性主义成为精英共识、科技发明的加速等条件。
    • 包刚升:《抵达》 强调约束君主权力,使社会剩余流向生产部门。
    • 包刚升:《大国的命运》: 认为前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在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观念系统三个方面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做了重要准备。
  • 工业革命是否可能首先发生在中国: 涉及李约瑟之谜、王亚南教授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刘泽华教授的《中国王权主义》等,这些著作或多或少提到中央集权官僚国家可能对工业革命施加了阻碍。

总结

  • 新的认知视角: 《大分流》挑战了西方主流历史学、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和西欧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流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视角。
  • “大分流”概念的重要性: 该概念形象地描述了1750年之后西方崛起与其他地区停滞之间的巨大分化,易于理解和传播。
  • 片面的正确: 当代西方学术往往追求“片面的正确”,即从特定视角提出新理论,可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可能存在偏颇。这与过去中国传统的面面俱到的研究方法不同。
  • 西方反思欧洲中心论: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出现反思欧洲中心论的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反思的观点都一定正确,需要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分析。
  • 培养批判性思维: 研究《大分流》这类挑战主流观点的著作,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考察对立的观点,将自身置于多元的思考框架中。

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