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国穷》- 戴维·兰德斯

本书探讨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财富与贫穷分化的原因。作者戴维·兰德斯主要研究英国为何率先发生工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后不同国家和文明的发展轨迹。

本书的核心观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

  • 自然和地理条件优势: 欧洲处于温带,相较于热带和亚热带在疾病和寄生虫方面具有优势。温带寒冷的冬季有助于消灭病虫害。大西洋暖流使得欧洲同纬度地区气温更高,更利于耕作。作者提及戴蒙德关于病菌的研究以及汤因比关于文明发展中“挑战与应战”的模式,认为适度的挑战有利于文明发展。
  • 政治和社会结构优势: 公元1000年至1500年间,欧洲逐渐形成独特的文明,体现在:
    • 私有财产权: 与东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制度不同,欧洲的私有财产权保护了进取心,促进了发展。反对财产权的法律就是反对工业的法律。
    • 有限的专制: 欧洲的专制受到法律、领土瓜分和国内竞争的缓和。君主需要关心臣民,否则臣民可能迁移到他国。
    • 城市的重要性: 欧洲出现半自治城市,商人通过购买特许权进行自治,拥有独特的民事和政治权利,促进了商业发展。
    • 政教分离: 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分离,为欧洲带来了不同的意志力量。
  • 技术进步: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欧洲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 水车: 公元10-11世纪在欧洲广泛流行,利用自然力量驱动机械。
    • 眼镜: 延长了精细工作者的工作寿命,并为显微镜和望远镜等关键技术奠定基础。
    • 机械钟: 前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机械技术,对精密制造提出高要求。
    • 印刷术: 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极大地降低了知识获取成本。
    • 火药: 欧洲人侧重于火药的投射能力,推动了火炮和军事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 中国曾经的领先与停滞: 中国在历史上曾拥有众多发明,但未能持续进步并发生工业革命,主要原因在于:
    • 缺少自由市场和产权制度。
    • 保守而非变革的价值观。
    • 政府对社会的官僚化控制,不利于创新和探索。任何非奉命或预先批准的倡议难以被接受。

二、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通过航海获得了大量财富和资源。
  • 西班牙的困境: 西班牙是最早致富的国家之一,但并未发生工业革命反而衰落。原因并非缺乏资本,而是其经济模式依赖掠夺和殖民,未能发展出持续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一个西班牙人在17世纪的自豪言论反映了其依赖资本而非生产的经济观念。
  • 工业革命的定义:
    • 机器替代人工技术和努力。
    • 无生命的动力资源(特别是蒸汽机)替代有生命的动力资源。
    • 新的更丰富的原材料(矿产和人造材料)替代动植物资源。
  • 英国的特殊性: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非偶然,而是因为英国具备独特的条件:
    • 独特的知识系统:
      • 越来越大的学术探究自主权。
      • 科学方法的发展(观察、精确表述、因果思考)。
      • 研究的常规化、制度化和传播。
    • 理想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性社会:
      • 懂得操作、管理和制造生产工具。
      • 能够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艺。
      • 根据才干和绩效选拔人才。
      • 为个人和集体发挥企业家精神提供机会。
      • 允许人们享有劳动和创业成果。
    • 政治和社会体制:
      • 保障私有财产,鼓励储蓄和投资。
      • 保障个人自由。
      • 实施契约权利。
      • 提供稳定的行政管理。
      • 提供顺应民意、政治廉洁和稳健高效的行政管理。

三、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

  • 西欧和北美的追赶: 这些地区基本上成功追赶了英国,主要原因在于:
    • 学习和模仿英国。
    • 重视知识。法国曾秘密从英国引进工匠。
  • 不同国家的不同模式: 根据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的观点,不同发展阶段和条件的国家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资金来源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私人财富、商业银行、国家资助)。
  • 日本的崛起: 日本在19世纪通过变革搭上了工业化的列车,成为第一个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但其工业化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 其他国家和地区: 包括拉丁美洲和穆斯林世界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旧制度的束缚、政治经济体制和观念系统的限制,难以实现快速工业化。

精彩论述与观点

  • 中欧航海差异: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规模庞大,但缺乏经济目的和市场机制的驱动,未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成果。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并依赖市场机制。
  • 中国晚清的停滞与倒退: 康熙皇帝对西方事物的好奇心并未转化为真正的变革动力。中国历史上外族入侵后同化外族的经验,使得中国缺乏应对现代危机的历史借鉴。创新艰难的原因在于:
    • 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官员地位脆弱,易受宫廷阴谋影响。
    • 评判革新的标准侧重于对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
    • 官员普遍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 缺乏思想自由的市场,创新在勾心斗角的小圈子里竞争。
    • 中国晚清缺少发现和学习的机制。
  • 欧洲中心论: 作者的分析带有一定的欧洲中心论视角。

总结、反思与评论

  • 本书融合了经济理论和历史学,探讨了国富国穷的核心问题,并综合了大量文献,有助于理解现代工业世界的诞生和发展。
  • 对于欧洲中心论需要批判性看待,不应完全以立场先行,而应从事实和逻辑出发进行分析。现代化存在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理解路径。
  • 对于后发展国家而言,发展优先是重要的标准,核心问题是满足持续发展的需求。
  • 本书结尾强调,摆脱贫困最有效的方法来自自身,外援可能带来帮助但也可能有害。乐观主义者更易成功,持续努力是关键,没有奇迹和天启。应培养怀疑精神,避免教条,善于观察和学习,明确目标并不断完善实现目标的手段。

这本书引用圣经中的话语作为结尾:“我在你面前摆着生与死,福与祸,因此该选择生。”

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