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制与秦制》- 冯天瑜

引言

  • 中国古代政治基本两大系统:周制与秦制。
  • 传统观点认为“百代皆行秦政法”,但实际上是周制与秦制的交替和组合。
  • 本书以这两种制度为线索进行相关性论述,与大部分历史书不同。
  • 中国历史上一直难以突破秦制的框架,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讨论。

作者与作品

  • 作者:冯天瑜先生,武汉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42年出生,于前年过世,本书为其遗作。
  • 其它著作:《封建考论》,系统考证了“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到现当代的演变历程及学术界的看法。
  • 《周制与秦制》被冯天瑜教授认为是自己最在意的一本书。

本书主旨

  • 本书着眼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史、制度史、思想史,是一种宏观的史学研究方法。
  • 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变革的前两场:
    • 殷周之变(商周之变): 不仅是王朝更替,更是国家制度发展、社会形态进化、政治经济变革的关键环节,周制由此兴起。
    • 周秦之变: 从西周到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官僚国家,秦制由此兴起。
    • 清明之变(提及):中国遭受西方冲击后,传统制度和社会形态面临巨大冲击,发生的面向现代的政治变革。
  • 汉朝很大程度上继承并改良了秦制,有所谓“霸王道杂之”。
  • “外儒内法”的说法体现了周制和秦制的结合。
  • 中国历史总体上是从周制到秦制,再到周制和秦制的结合,并在两者之间摇摆,秦制可能更具主导性,但周制也发挥重要作用。

何谓周制

  • 冯天瑜教授第二章讨论“宗法封建的分权周制”,包含三个关键词:宗法、封建、分权。
  • 主要特征:
    • 天子与贵族共天下: 西周实行分封制,存在周王室(天子)、诸侯、卿大夫(大夫)三个主要等级的贵族,贵族拥有领地和封地。
    • 周朝制度在周公时期基本确立,有四个制度特征:
      1.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周天子地位,防范贵族对王权的觊觎。
      2. 分封姬姓、姻亲和异姓功臣,建立天子和贵族分权共治的封建制度。
      3. 理顺大宗和小宗关系,维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宗法秩序。
      4. 创立一套协和天下的礼乐制度。
    • 宗法制度: 周制的根基,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化而来,是西周社会结构的支柱,通过血缘亲疏划分大宗小宗,保证贵族继承有序,维护宗法秩序和王权传承。类似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
    • 封建: 本意是分田界划疆域,引申为赐土封侯,即封邦建国。武王克商后大量分封姬姓子弟。周朝通过文王、武王和周公的三次分封建立国家体制。
    • 周朝体制兼有分权(诸侯)和集权(天子)的二元结构。周制的本质是天子一统,强调“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 天子的直属领地有限,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诸侯管理,诸侯拥有自己的官制和军队,对天子权力形成制约。
    • 礼乐制度: 周朝拥有复杂的礼乐等级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孔子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冯天瑜教授还讨论了启用出身微贱者、师保辅政、国人议政、乡治乡孝、采风诽谤等机制,但其历史准确性可能存在争议。

何谓秦制

  • 经过春秋战国,秦统一天下,秦制成为主流。
  • 冯天瑜教授第五章讨论“君主专权的大一统秦制”,包含三个关键词:君主、专权、大一统。
  • 主要特征:
    • 王权的绝对化(王权绝对主义): 王权至高无上,没有任何有效的程序制约力量,权力无限,时间上永久,空间上无边,天下万物都属于王权的支配对象。
    •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加强了华夏版图内的政治整合,建立了较早的官僚体制的“现代国家”(韦伯意义上)。
    • 皇帝制度: 皇权独断于天下而不受制约,权力至高无上,体现“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如康熙和嘉庆所言,大小事务皆由皇帝一人决断。
    • 中央集权: 建立三公九卿,区分内朝外朝,使皇帝的行政统治更加有效,适应大范围疆域的管理。
    •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和流官委任制: 打破贵族垄断,通过军功晋升爵位,启用无家世背景的士人做官,为后来的科举制奠定基础,加强君主对权力的掌控,形成君主与平民士人之间的政治联盟,架空贵族。
    • 郡县制度: 取代分封制,君主可以直接管理地方,避免地方事务受制于贵族,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变革。
    • 编户齐民制度: 朝廷可以直接掌控平民,甚至采用“什伍连坐”等方式进行管理。
    • 经济管理制度: 以《盐铁论》为代表,实行“利出一孔”等政策,提高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掌控能力。
  • 秦制建立后,中国社会难以发展出新的力量,后世王朝更迭但政治系统未发生根本性再造。
  • 冯天瑜教授讨论了法家思想对秦制的影响,包括商鞅和韩非等人的观点,特别提到了商鞅的“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结论

  • 冯天瑜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基本是周制和秦制两大系统,两者之间存在张力。
  • 他引用恩格斯的观点,认为传统是历史的惰性力。
  • 建议现代制度建设须对周制与秦制做双重扬弃:摒弃周制设置的宗法枷锁,破除秦制王权专制的第一魔障,弘扬新民本精神,实现制度的现代转进。
  • 本书的价值在于将中国古代不同的政治系统归结为周制和秦制,并以此为线索进行系统讨论,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提供宏大视角。

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