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书籍信息

  • 中文名: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 英文名: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 作者: 孔飞力 (Philip Kuhn)
  • 出版年份: 英文版 1990年
  • 中文译者: 陈兼、刘昶

作者简介

  • 孔飞力 (Philip Kuhn):
    • 地道的西方人,英文名菲利普·昆 (Philip Kuhn)。
    • 1933年出生,2016年去世。
    • 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后在伦敦大学学院亚非学院学习,关注亚洲问题。
    • 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十年并成为教授。
    • 后被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聘为主任,接替费正清先生。
    • 是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汉学家,重点研究中国清朝的历史和政治。

成书缘起

  • 孔飞力教授于1984年到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本计划研究清朝的信息系统。
  • 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大量关于“割变妖术”的记录,即割下人的毛发来控制其灵魂的妖术。
  • 他对这一事件的有趣性和重大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以此为题撰写本书。

书籍出版与影响

  • 英文版于1990年出版,受到广泛关注和畅销。
  • 中文版的引进和出版与史学界华裔教授陈兼有关,陈兼教授与刘昶教授共同翻译。
  • 中文版更名为《叫魂》,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在中国非常流行。

故事梗概

  • 本书以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在中国各地发生的“割变妖术”恐慌事件为中心展开叙述,类似于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探讨明朝政治。
  • 事件起因: 乾隆三十三年早春,德清县城一段临水的城墙坍塌,需要石匠修缮。
  • 谣言传播: 仁和县石匠吴东明在修墙时,当地农夫沈世良听说,将活人的姓名写在纸上贴在木桩顶部,可以增加打桩的力量,但被贴名字的人会倒霉。
  • 沈世良的动机: 沈世良在家中受侄儿欺负,想通过此法术报复,遂找到吴东明请求帮忙。
  • 吴东明的反应: 吴东明认为此举害人,遂报官,事件由此传开。
  • “叫魂”的定义: 一种妖术,术士通过获取受害者的名讳、毛发甚至衣物等,施法控制其灵魂,使其生病甚至死亡,为自己服务。
  • 社会背景: 当时社会普遍相信灵魂与魄可以分离,灵魂可能被他人通过法术控制。
  • 恐慌蔓延: 事件发酵,游方僧人和乞丐成为主要被怀疑和迫害的群体,他们被认为是到本地来“叫魂”的。
  • 地域扩散: 恐慌从浙江蔓延到江苏、山东等地。

皇上的惊动与担忧

  • 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主要担心两件事:有人谋反和汉化带来的问题。
  • 清朝作为满族政权,始终担心汉族人口占多数,对其统治的合法性产生质疑。
  • “割变妖术”与清朝推行的“削发令”(留辫子)产生了关联,发饰在清朝早期是敏感的政治问题,象征着对清朝的忠诚。
  • 乾隆皇帝还担心清廷统治精英阶层被汉化,失去其原有的“优良品质”,并对部分汉人官员不信任。
  • 他对江南地区尤其关注,认为满人对江南既恐惧又不信任,既赞叹其繁荣又嫉妒其学术成就,担心江南士人对政治权力的诉求。
  • 乾隆皇帝认为被汉化的满人和腐败的汉人官僚正在共同导致清朝走向衰落。
  • 1768年夏天,乾隆皇帝接到关于“割变妖术”的密报,于七月二十六日责令军机处向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发布指示,要求妥善处理。
  • 指令内容: 一方面认为谣言荒诞,一方面又强调若有此事必将严惩。
  • 地方反应: 山东巡抚积极查办,但多为虚假案件;部分地方官员认为查无实据,不积极配合。
  • 乾隆皇帝认为江苏、浙江两省隐瞒不报,严厉批评当地官员,称两省“汝二省疏堪痛恨”,认为官员掩盖真相。
  • 军机大臣刘统勋经过反复审理,未能查实任何可信的“叫魂”案件,最终向皇帝报告此事可能不成立。
  • 乾隆皇帝最终被说服,于十一月初一返回北京后,两天后下令不再追究此事。
  • 为了维护皇权威严,乾隆皇帝坚持认为阴谋确实存在,惩罚清剿不力的官员,但也弹劾了那些滥用职权、假报案情的官员。

事件反映的深层问题

  • 迷信与盲从: 前现代社会普遍存在迷信,缺乏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导致民众易受谣言影响,引发社会恐慌。
  • 普通人的不堪: 许多“叫魂”案件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互相伤害的生存状态,如沈世良因受欺负而试图通过妖术报复。
  • 社会流动与制度缺失: 商品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增加,但缺乏相应的制度来应对陌生人带来的社会冲击,导致本地人对陌生人的不信任,游方僧人和乞丐成为怀疑对象。

君主的担忧

  • 根本性问题: 担心谋反和满清统治精英的汉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统治合法性问题。
  • 具体问题: 防止社会反叛,担心地方官员因自身利益而隐瞒真实信息,导致皇帝难以获得准确情报。
  • “割变妖术”与象征满清统治的辫子联系紧密,触动了皇帝敏感的政治神经。
  • 皇帝关注的重点在于政治层面,而非具体的刑事犯罪。

官僚的困境

  • 官员在官僚体系中面临复杂的激励和约束系统。
  • 存在两种典型的官员:
    • 避责型: 谨慎小心,避免因“叫魂”案件牵连自身。
    • 邀功型: 迎合皇帝意愿,努力查办“叫魂”案件以求升迁。
  • 军机大臣刘统勋等高级官员在考虑问题时,秉持着超越君主个人权威的更高准则,敢于说出真相。

书籍的价值与反思

  • 价值: 以小见大,通过“叫魂”事件深入剖析清朝的政治运作、制度特点以及君主、官僚和臣民的真实处境。
  • 反思:
    • “叫魂”事件的影响力是否被夸大,在清史中是否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 孔飞力教授是否可能为了理论构建而对史实进行了过度裁切。
    • 对乾隆皇帝心理的刻画有多少是基于历史资料的推演,是否存在过度解读的可能。

总结

《叫魂》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它以1768年的“割变妖术”恐慌为切入点,细致地展现了清朝中期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面貌,揭示了在盛世表象之下,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君主的深层忧虑以及官僚体系的运作逻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