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引言

  • 中国古代关于国家起源问题有思考和论述,但缺乏像霍布斯那样系统的认识。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重“政术”(政治的艺术),轻“政理”(政治科学、理论和哲学)。
  • 中国政治思想多因袭而少创造,批评反思后解决方案仍难以跳出传统思想制度。

政治思想史学科的重要性

  • 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政治学恢复过程中首先引进的重要学科。
  • 当时主要研读西方政治思想史,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
  • 政治思想史讨论古今政治思想家、政治哲学家的观点。
  • 改革开放后,许多有影响力的学者都从思想史入手研究。
  • 中国的政治思想史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影响,后来才出现“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
  • 梁启超先生在20年代初就讲述过相关课程并著书,如《先秦政治思想史》。
  • 萧公权先生1940年左右完成《中国政治思想史》,1945年出版,横跨先秦至孙中山两千多年。
  • 上卷曾被美国汉学家翻译出版,可见其影响较大。
  • 萧公权先生师从著名政治思想史专家萨拜因教授。

萧公权先生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 江西人,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康奈尔大学。
  • 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并撰写政治评论。
  • 曾有人希望他从政,但他并未选择。
  • 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作品,合集共九卷。
  • 其一代学者特点:
    • 生于清末,接受过传统国学教育,后留学西方,融会贯通中西学问。
    • 青壮年时期中国处于混乱局面,思考求亡图存问题,对国家社会命运深切关怀。

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理解、主题和分期

  • 萧公权先生将中国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 封建天下
    • 专制天下(专制国家)
    • 近代国家(共和国家)
  • 中国政治思想在这三个阶段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
    • 创造时期: 从孔子到秦统一(先秦政治思想)。
    • 沿袭时期: 从秦统一到宋元,总体沿袭先秦思想框架,不断演化融合调整发展。
    • 转变时期: 分为两期:
      • 明清:专制思想和制度发展到高峰,同时出现反思专制制度和思想的新思考。
      •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冲击,思想家从新视角思考中国政治走向,融合中西方传统进行新的政治论述。
    • 成熟时期: 孙中山思想达到其时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成熟阶段(但该部分缺文)。

主要内容概要

  • 先秦时期: 重视儒、墨、道、法四家。
    • 儒家(以孔子为例): 介绍生平,按著作篇目和主题(如从周与正名、仁、德礼政刑、君子、大同与小康)阐述思想。
    • 墨家: 以“兼爱交利”、“非攻”、“上同上贤”、“节用”等概括其主要思想,与儒家对立。
    •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例): 综述《道德经》和《庄子》思想,如“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齐物外身”等。
    • 法家(以商君和韩非为例): 重点讨论“势”、“农战”、“法”、“术”等方面。
  • 秦汉至两宋: 讨论墨家衰微原因(理论理想化),法家与儒家的竞争与合流(儒法国家),汉朝早年的黄老思想(清静无为),魏晋时期的无为思想,宋朝的功利思想和理学等。
  • 专制天下时期(明清): 介绍张居正、王阳明等人的思想,重点讨论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特别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
  • 近代时期: 介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张之洞等人的思想,以及革命派(如邹容的《革命军》和同盟会时期)的革命思想。
  • 最后一篇(未成文): 孙中山的思想。

著作特点

  • 萧公权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大量引用原文。
  • 写作风格介于文白之间,引用多为文言文,注释丰富。
  • 以政治学的眼光,用现代学术方法考察古代思想。
  • 表格化呈现不同流派的思想特点(如儒家同情宗法、贵族观点;墨家反对宗法、平民观点;法家承认专制、君主观点;道家反对官僚、个人观点)。
  • 附录《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料绪论》是本书的简短缩写,讨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扼要特征。

附录《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料绪论》的主要观点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重视“政术”(政治的艺术),缺乏“政理”(政治科学、理论和哲学)。
  • 中国政治思想多因袭而少创造,先秦奠定基本架构后,突破性理论和观点很少。
  • 西方政治变化带来新思想,而中国自秦统一后“君统无改,社会少变”,思想多因袭。
  • 两千余年政治论以君道为中心。
  • 中国政治思想虽不同于西方,但自有其价值,是中国文化和社会之产物。
  • 书中将思想史与政治演变的历史互动分析。

有趣的问题讨论

  • 人性分析: 中国古代荀子和韩非对人性(特别是自利倾向)已有深刻论述,与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有相似之处,但导向不同理论。
  • 国家起源: 中国古代兵家、法家甚至柳宗元都曾思考国家起源,与霍布斯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但论述方式不同。
  • 无君思想(鲍敬言): 魏晋时期出现无政府主义思想,认为无君则民乐,有君则民苦,政治起源于争强弱,目的是压制掠夺而非福利万民,与庄子思想有关联。
  • 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黄宗羲、顾炎武):
    •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阐明君主为民而设,批判君主将天下视为私产,但其解决方案(如恢复唐代方镇制度)仍受时代局限。
    • 顾炎武: 思想与黄宗羲有相似之处,试图结合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点,克服各自的弊端。
    • 作者对明末清初思想家虽有反思但最终无法跳出传统思想制度感到悲哀。

总结

  • 萧公权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是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代表性著作,是上世纪中叶以前最系统的著作之一。
  • 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正面评价:为士人阶层提供政治伦理训练,为大一统提供理论支撑,提供个人处世哲学,为中原文化同化周边族群提供文化基础。
  • 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反思:
    • 先秦思想框定后世,难以超越,弱化了观念的引领力量。
    • 重议论轻论证,缺乏科学精神,流于肤浅。
    • 缺乏对人性、制度设计、环境约束等政治变量的深入探究,导致思想大而化之,不够深邃或缺乏可操作性。
  • 对待中国古代典籍应秉持学习、研究、反思、超越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