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理论:《商君书》与《韩非子》
引言
早在亚当斯密提出理性人假设和经纪人假设的约 2000 年前,韩非就已经对此有所洞察。因此,法家在逻辑水平上被认为远超儒家和道家。韩非的理论指出,君主的危机首先来源于身边的人,这被视为各种阴谋诡计的表现。中国法家对人性的理解非常超前,但在某些方面与现代政治文明存在对立。
时代背景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 周朝制度的瓦解: 礼崩乐坏,天子失威,诸侯、卿大夫关系混乱。
- 列国之间的频繁战争: 春秋时期被称为“无义战”,战国时期战争更加残酷。
- 西周分封制的瓦解: 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
面对这样的危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不仅思考危机的原因,更寻求解决之道。儒家试图恢复周朝的礼制,而法家则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思想体系。
商鞅与韩非
商鞅 (公元前 390 年 - 公元前 338 年)
- 主要贡献在于秦孝公时期主持了两次重要的改革。
- 后世历史学家认为其改革为秦国强盛和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 商鞅主要是一个实践家和改革家。
- 其著作《商君书》被认为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述汇编,主要论述变法措施。尽管有人认为是伪书,但一般认为其大体反映了商鞅的思想和变法措施。
韩非 (公元前 280 年 - 公元前 233 年)
- 主要是一个理论家和思想家,在实际政治中没有太大作为。
- 留下了重要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 主流观点认为《韩非子》的部分关键篇章是韩非的真作,其余可能是后人编撰。
当前的观点是基于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的基本判断,未来如有新的证据可能会修正。法家思想的解读可以采用社会科学的方式,注重结构化理解,而非逐篇解读。
法家的基本理论
法家的思想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结构化理解
基本的问题意识
- 君主的危机: 法家非常关注战国时期君主面临的潜在危险,尤其以韩非为代表。
- 成就霸业: 法家也致力于帮助君主实现国家的强大和统一。
- 对比儒家: 儒家关注礼崩乐坏的世界如何恢复周朝的制度和礼仪,而法家则关注如何解决君主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危机,并帮助其成就霸业。
- 君主危机的来源 (韩非): 主要来自身边的人,如宠臣、贵戚、后宫、兄弟等,他们可能威胁君主的权力。因此,君主需要防止高层“朋友圈”对其权力的侵夺。
- 变法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通过变法来成就王霸之业,例如“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对问题的理论解释
- 法家在逻辑上相对严密,尤其以韩非为代表,其分析多从人性出发。
- 理性人/经济人假设 (韩非): 韩非认为人都是自利的,都有可能成为君主的潜在对手。君主需要运用法术势的手段来应对失去政治权利的风险。
- 《韩非子·备内》的例证: 通过渔人、匠人的例子说明人的行为受利益驱动,而非亲情或道德。这与亚当斯密的理论有相似之处。
- 对宫廷政治的解读 (韩非): 年老的君主宠幸年轻貌美的妃子可能威胁到原有继承人的地位,导致潜在的危机。
- 君主始终处于危险之中 (韩非): 许多人可能从君主的突然去世中获益,从而威胁君主的生命安全。
- 君主身边的人都不可靠 (《韩非子·八奸》): 包括同床的妻妾和父兄等。
- 未能成就霸业的原因 (商鞅): 主要在于未能重视农战,即农业和战争。
解决问题的方案
- 强君
- 君主应善于用权,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 君主应注意控制臣下和身边的人,宫廷内部存在持续的权力博弈。
- 君主应掌握统治术,深藏不露,避免暴露自己的好恶,以免被臣下利用和操纵。
- 农战
- 商鞅比韩非更重视农战。
- 核心战略是发展农业和军事。
- 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生存的保障。
- 农业为国家提供粮食、经济基础、税收和兵源。
- “利出一孔” (商鞅): 君主应控制社会上主要的利益通道,将国民的注意力引导到农战上来。如果社会存在多种致富途径,将不利于国家专注于农战。
- 法治
- 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奉法者强则国强”)。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不阿贵”)。
- 强调变法的重要性,要根据时代变化调整法律制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 讨论国家起源,认为最初没有君臣上下之分,导致混乱,因此需要法律和制度。
- 赏罚
- 君主需要通过赏罚直接影响臣子和百姓的利害得失。
- “二柄” (韩非): 君主管理臣下的主要手段是刑(杀戮)和德(赏赐)。
- 重刑少赏 (商鞅): 认为重罚轻赏更能使百姓畏惧而服从。
- 让富者贫,贫者富 (商鞅): 认为国君应有能力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以利于国家强大。
- 强君
理想的社会目标
- 君主强大
- 法治有效
- 赏罚分明
- 利出一孔
- 聚焦农战
- 成就霸业
对法家理论的反思
- 单纯的统治技术: 法家主要关注君主的生存和霸业,缺乏明确的价值主张,对个人道德修养关注不足,这可能源于其对人性的悲观看法。
- 难以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虽然君主可能暗中采用法家思想(帝王术),但其阴谋权术的特点使其难以公开推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 君主的局限性: 法家理论以君主为核心,但君主的个人能力和德行存在不确定性,这限制了法家理论的上限。
- 全能主义的弊端: 法家主张君主掌控一切,可能导致社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长期来看可能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法家理论的流传与影响
- 与早期国家构建的关系: 战国时期,经历法家改革的国家往往能够生存并强大,如楚、韩、齐、秦等。法家为塑造强大的中央集权官僚国家提供了理论借鉴,这与儒家希望恢复分封制的思想不同。
- 与权术的关系: 法家思想中包含许多与权术相关的策略,这在后世的政治斗争中被统治者和大臣所借鉴。
总结与反思
法家注重法治和制度,与儒家注重道德和伦理形成对比。西汉时期已经出现儒法并用的趋势。然而,从现代价值观来看,法家在某些方面与现代政治文明存在对立。尽管如此,法家对人性的理解、对制度的强调以及对制度一致性的追求,也包含着具有现代价值的元素。任何重要的思想流派都具有其复杂性。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