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先秦政治理论–《论语》和《孟子》

儒家先秦政治理论 (以《论语》和《孟子》为代表)

1. 孔子和孟子认为当时中国遇到了什么问题?

  • 核心观点:礼崩乐坏的世界,需要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 孔子的观察:
    • 犯上作乱: 诸侯国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
    • 有违礼制: 违反周朝礼制的行为,如卿大夫季孙氏在家中进行超出等级的舞蹈表演。
    • 天下无道: 礼乐征伐的权力从天子转移到诸侯手中。
    • 朝纲不振: 君主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如鲁国君主接受齐国舞女导致孔子离去)。
    • 周礼废弛: 周朝的礼仪制度逐渐被废弃。
  • 孟子的观察:
    • 义利问题: 上下都追求利益,导致国家危险。
    • 贫富问题: 贫富差距巨大,出现饥饿和冻死现象。
    • 失道和无道问题: 统治者失去道义,不行仁政。
    • 仁与不仁问题: 不同等级的统治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不行仁政。
    • 诸侯征伐问题: 春秋时期的战争缺乏道义(“春秋无义战”)。

2. 儒家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样的理论解释?

  • 儒家主要侧重于现象描述,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来解释周朝礼制瓦解的原因。
  • 三个维度的分析:
    • 异端学说的兴起: 批评杨朱、墨子的观点。
    • 行为的维度: 卿大夫篡夺权力,违反等级秩序。西周的分封制下,天子权威下降,诸侯权力扩张,卿大夫权力进一步膨胀。
    • 秩序的维度: 礼乐制度崩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 面对这场危机,儒家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解决方案?

  • 核心观点(孔子):回到周朝,恢复周朝的礼制
  • 儒家方案的四个支柱:
    • 恢复周朝礼制: 强调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奉行政治伦理/政治道德主义: 主张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政治规范和秩序(为政以德,政者正也)。
    • 施行仁政:
      • 孔子强调“仁”的丰富内涵,包括道德原则、优秀品质和待人态度。
      • 孟子更关注普通百姓的苦难,主张减轻民众负担,保障基本生活。
      • 孟子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 坚守君子人格:
      • 孔子认为君子应在有道之邦积极入世,无道之邦保持距离,明哲保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强调君子的品质: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孟子更强调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舍我其谁也)。大丈夫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大任,需经历苦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提倡“舍生取义”。

4. 按照孔子和孟子的预期,国家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能够达成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 符合政治道德主义原则。
  • 讲究仁和礼。
  • 世人精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坚守君子人格。
  • 建成合乎理智的政治秩序。
  • 普通民众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 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儒家思想的理论假设

  • 性善论: 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化实现政治目标(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群体主义: 儒家关注关系中的人,而非抽象的个人。将人际关系伦理政治化。

儒家思想的后世影响

  • 成为中央集权官僚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自西汉汉武帝之后)。
  • 为社会提供礼仪规范和伦理教化。
  • 汉高祖时期,叔孙通确立君主礼制和宫廷礼仪对儒家地位上升有重要影响。

对儒家思想的反思

  • 逻辑性较弱: 孔子习惯下论断,但缺乏对背后原因和逻辑的论述。《论语》中关于问政的回答不尽相同。
  • 崇古主义与复古主义: 假设古代礼乐世界(西周)是理想状态,但历史证据表明西周并非完美。
  • 伦理主义和道德主义而非现代制度主义: 侧重于道德教化,缺乏对权力制约等现代制度的考量。政治实践中,官员可能难以完全恪守道德标准。

总结

  • 儒家是中国前现代观念世界的重要思想资源,孔子和孟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 理解古代学说需要平衡古今中西的视角,既要尊重历史背景,也要指出其局限性。
  • 儒家思想是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文明演化的重要资源,但不应成为思想的图腾。
  • 后人应以敬畏之心对待先辈著述,同时也要具备检讨和反思的精神,突破前人设定的认知框架。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