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体转型:塞缪尔·亨廷顿的《第三波》
塞缪尔·亨廷顿:20世纪的政治学预言家
- 时代地位: 塞缪尔·亨廷顿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政治学家,其著作和思想深刻影响了政治学界乃至公共政策领域。
- “特朗普时代的预言家”: 《华盛顿邮报》曾撰文称亨廷顿为“特朗普时代的预言家”,尽管亨廷顿早在2008年去世,但其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中对移民问题和美国国家认同的担忧,与特朗普的政治纲领不谋而合,显示了亨廷顿对政治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 关注重大趋势: 亨廷顿一生致力于关注世界政治中的重大趋势和前沿问题,并进行概念化和理论化研究,例如其著名的“文明冲突论”和本书讨论的“民主化浪潮”。
《第三波》的核心主题与背景
- 核心主题:政体转型与民主化。本书聚焦于1974年开始的,被亨廷顿称为“第三波”的全球民主化浪潮,探讨其原因、模式和特点。
- 研究的转变: 亨廷顿的研究兴趣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 早期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秩序: 其早期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秩序构建,认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首要问题是建立权威和秩序,而非自由。
- 转向关注民主化: 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亨廷顿敏锐地捕捉到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民主转型浪潮,并开始系统研究这一现象,最终成就了《第三波》这部著作。
- 与《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关联: 《第三波》的研究与《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脉相承,都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重大政治现象的理论化尝试。一个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政治秩序问题,另一个则关注的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民主化趋势。
- 出版背景: 《第三波》出版于1991年,正值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持续发展,以及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际。
亨廷顿的概念化研究方法
- 概念化能力: 亨廷顿非常善于将宏大的政治现象和趋势进行概念化,使其研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理论穿透力。“文明冲突论”和“第三波”都是其概念化能力的体现。
- 学术影响: 亨廷顿的概念化研究方法,不仅准确地概括了重要的政治现象,也推动了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 借鉴意义: 亨廷顿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其他学科和行业的研究者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关注本领域内正在发生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并进行概念化和理论分析,以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民主化浪潮”与“民主化回潮”
- 对立概念: 亨廷顿提出了“民主化浪潮”和“民主化回潮”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用以描述民主化进程中的波动性。
- 三次浪潮和两次回潮: 亨廷顿根据历史数据统计了民主化的三次浪潮和两次回潮:
- 第一波浪潮: 1828-1926年,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
- 第一波回潮: 1922-1942年,主要与一战后的危机、魏玛共和国崩溃、希特勒上台等事件相关。
- 第二波浪潮: 1943-1962年,与二战结束、美国为首的盟军胜利、殖民地独立浪潮等事件相关。
- 第二波回潮: 1958-1975年,许多地区发生军事政变,民主政体遭遇挫折。
- 第三波浪潮: 1974年开始,延续至今,全球范围内约有100个国家卷入其中。
第三波民主化的原因 (五个变量)
亨廷顿认为,第三波民主化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梳理了五个最重要的变量:
- 威权体制合法性的下降: 二战后,民主观念逐渐获得普遍认同,非民主政体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 经济增长: 二战后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观念革新、中产阶级壮大、全球化互动增强等一系列效应,为民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 天主教官方立场的改变: 梵蒂冈教廷在二战后调整了政治立场,支持民主化,对天主教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外部行为者的政策转变: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以及苏联在80年代后期,对民主化采取了更加积极或容忍的态度,例如美国里根政府对韩国民主转型的推动,以及戈尔巴乔夫政府放松对东欧国家的管控。
- 滚雪球效应: 邻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民主化进程相互影响,形成示范效应和联动效应,例如拉美、东亚、东欧等地区。
第三波民主转型的模式与特点
转型模式 (三种): 亨廷顿总结了三种民主转型模式:
- 转型 (Transformation) 或 主动转型: 执政精英主导的转型,代表国家如西班牙、智利。
- 置换 (Replacement) 或 取代: 反对派力量挫败执政力量后主导的转型,代表国家如波兰。
- 移转 (Transplacement): 执政派与反对派合作推动的转型,代表国家如葡萄牙、罗马尼亚。
转型特点 (三个):
- 妥协与交易: 第三波民主转型更多体现为政治妥协和交易,而非剧烈冲突。
- 选举坐实: 通过真实选举来完成民主转型,选举在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 低暴力水平: 总体而言,第三波民主转型过程中暴力冲突程度较低,与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有所不同。
《第三波》的研究特点
- 注重洞悉趋势,关注变化: 亨廷顿敏锐地捕捉时代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从关注政治秩序转向关注民主化浪潮,体现了其对政治趋势的深刻洞察力。
- 承认社会科学的有限性: 亨廷顿承认社会科学难以用单一理论解释复杂现象,因此,《第三波》并非旨在构建一个严谨的社会科学理论,而是侧重于现象描述、原因梳理和增进理解。
- 稳健与折中的看法: 亨廷顿对民主化前景持稳健态度,既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认为民主化进程可能是一个“进两步退一步”的曲折过程。
对《第三波》的评价与反思
- 重大贡献: 《第三波》是政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重新开启了对政体转型问题的关注,引领了大量后续研究。
- 研究意义: 本书不仅是对民主化现象的重要研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亨廷顿关注重大问题和趋势性变化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 批评与反思:
- 数量统计的挑战: 有学者通过数量统计方法对亨廷顿提出的“三波”模式提出质疑,认为民主化进程可能并非呈现明显的波浪式特征。
- 缺乏单一理论: 《第三波》未能构建一个单一的、具有强解释力的社会科学理论,被认为在理论深度上有所欠缺。
总结
塞缪尔·亨廷顿的《第三波》是一部对政治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不仅是对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的系统研究,更体现了政治学研究应当关注重大问题、洞悉趋势变化的研究范式。亨廷顿的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注政治转型这一重大主题,并从动态视角观察世界,把握那些正在发生但尚未被广泛关注的趋势性变化,是理解社会科学和世界发展的重要方法。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