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
作者及背景
- 作者: 刘泽华 (1935-2018), 南开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
- 研究领域: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
-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传统、政治社会基本模式,提出“王权主义”概念。
- 学派:
- 被称为“王权主义学派”, 或 “反思王权主义学派”, 亦有称 “南开学派” 或 “刘泽华学派”。
核心观点:王权主义
- 一句话概括: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 王权与君权、皇权意义相同。
- 利益集团: 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存在以王和贵族为中心的最显赫利益集团,后发展为帝王贵族集团。该集团结构稳定,控制整个社会。
- 统治精英集团: 古代中国存在 帝王 - 贵族 - 官僚 统治精英集团。 该集团不仅控制权力,还控制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主流观念系统。
- 王权主义定义:
- 一种社会控制和运营体制。
- 一种整体的社会模式。
王权主义的三大基本特征
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 (政治权力方面)
- 一切权力机构都是王的办事机构。
- 王的权利至上,没有任何有效、有程序的制衡力量。
- 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不存在正式制约君主的政治或法律力量。(与钱穆先生观点有分歧)
- 王的权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 时间无限: 活着一天,权利永久。
- 空间无限: 国家范围内无边, “六合之内,万事万物都属于王权的支配对象”。
- 王是全能的,统天地人为一体,是“大一统”事业的体现。(超越世俗的存在)
以王权系统为骨架形成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方面)
- 王权的支配力量扩展到整个社会。
- “完全无需经过任何中介,直接凭借武力便可以拥有与支配天下”。
- 体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天子以四海为家,土地王者之有也”。
- 政治统治权和对土地人民的最高占有和支配权混合在一起。
- 不存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明确区分。
- 王权 - 贵族构成社会结构和利益系统,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左右社会一切。
与上述状况相对应的观念体系: (观念系统方面)
- 王权是整个思想文化的核心。 大部分思想流派最终归宿都是王权主义。
- 先秦百家争鸣最终走向:
- 普遍关心政治 (儒家、法家典型)
- 关心政治的中心是王权和王治。
- 观念上,“王尊臣卑” 的意识成为王权主义观念体系的重要部分。
刘泽华代表性论述
中国古代王权的特征 (皇帝制度):
- 权力体系中,皇帝至高、独一、绝对。集兵权、政权、立法权、行政权于一身。
- 皇帝制度特点:
- 皇帝的绝对性与官僚任职的相对性、临时性结合。(皇帝“万世一系”,官僚任职相对临时)
- 皇帝独断,官僚承办具体事务,是皇帝的办事机构。
- 皇权和官僚权力体系支配整个社会。
- 君权凌驾于社会之上,君主占有天下。
- 皇帝意志通过官僚体系直达社会所有成员,实现人身占有和支配 (编户制度)。
- 社会成员都是皇帝的纳税者和服役者。
- 王权主义作为制度 (皇帝制度) 的基本特征:
- 君主能参天地,是调节人和自然的中枢。
- 君主体现着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把握必然之理
- 君主是政治治乱的枢机和决定力量。
- 君主拥有全面所有权。
- 君主是认识的最高裁决者。
统治集团 (士 - 官 - 地主 循环):
- 皇帝之下存在 士人 - 官僚 - 地主 三种身份合二为一、互相循环、自我生产的统治精英阶层。
- 循环机制: 士人 (知识分子) 通过科举做官 (官僚) -> 官僚获得俸禄、灰色收入等 -> 买地成为地主 -> 地主家庭子弟读书再成为士人。
- 权力与利益关系: “争权夺利” 口头禅揭示权与利的关系。 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紧密结合。 当官是成为地主、扩大产业的最有效途径。
- 文人、官僚、地主形成生态循环圈,贯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专制权力与社会长期停滞的关系:
- 质疑: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农业、技术为何长期停滞不前? (公元1500年后封建社会迟滞不前)
- 刘泽华观点: 君主专制国家对经济规律的干预和破坏是根本问题。
- 破坏了两个基本经济规律:
- 简单再生产规律: 小农经济下,王权盘剥破坏简单再生产,导致农民贫困,社会经济无法发展。
- 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规律): 中央集权抑制工商业发展, 破坏商品生产和交换。
- 结论: 王权主义政制模式和社会实践,导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滞。
对儒家的反思:
- 儒家理想国: 等差有序、仁和中让、道德境界、君王圣明。
- 刘泽华批评: 儒家虽有平衡论述,但最终走向君主专制主义。
- 圣王理论强调人格化权威,崇尚个人政治权威 (君王)。
- 等级制 (等差有序) 将王抬到社会政治结构顶端。
- 维护宗法制度。
- 政治学说与政治伦理搅合,演变为三纲五常。
- 结论: 儒家在实践中往往导致王权主义。
总结与反思
刘泽华贡献: 用 “王权主义” 概括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概念。
反思一: “封建社会” 概念的争议:
- 刘泽华使用 “中国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 概念,与现代 “封建” 界定有争议。
- 冯天瑜教授《封建》一书对 “封建” 概念进行考证,与刘泽华观点不一致。
反思二: 书籍性质:文集还是专著?
- 《中国的王权主义》总体上更像文集,而非严格意义的社会科学专著。
- 理论体系的严密性有待提升。
- 提倡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政治: 包括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 。
- 军政关系理论视角可借鉴研究中国古代政治。
反思三: 内容方面,可能不够重视科举制:
-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影响选官、官僚行为、士人观念。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强调科举制的重要性。
- 王权主义论述中,科举制方面可能讨论不足。
对前人研究的态度: 尊重、敬仰、学习,但不盲目崇拜,保持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
刘泽华最重要的遗产: 以反思的、基于严格学理的精神对待中国古代政治传统和历史。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