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模式: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
为什么要了解中世纪的封建主义?
通常观点认为欧洲历史是两端辉煌(古典时期、近现代),中间黑暗(中世纪)。古典时期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巅峰,近现代则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后欧洲再次迎来辉煌。中世纪被视为衰落的低谷和“黑暗时代”。 然而,这种观点已被修正。20世纪后半叶,学界认识到中世纪并非完全黑暗,而是具有复杂性,且对现代欧洲制度的形成至关重要。 理解中世纪对于理解现代西方至关重要,包括:
- 经济角度: 理解工业革命的起源。
- 政治角度: 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 观念角度: 理解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根源。 这些对现代西方至关重要的因素都根植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制度和社会形态之中。
封建主义的三个概念
“封建”概念在中国存在误解,实际上有三个不同的封建概念:
- 中国西周式的封建制: 指封邦建国意义上的分封制。
- 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封建社会: 源于苏联社会发展简史教科书,将封建社会定义为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间的阶段。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到晚清曾被划入此概念的封建阶段,但史学界对此存在争议。
- 欧洲中世纪意义上的封建主义 (Feudalism): 本文讨论的重点,英文单词为“feudalism”。
理解封建制的引子:电视剧中的封建制度
- 《权力的游戏》: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世纪欧洲,剧中国王与贵族的关系体现了封建诸侯的关系。
- 《唐顿庄园》: 剧中贵族庄园继承权转移的情节,反映了20世纪早期英国贵族家庭中仍然存在的封建主义制度惯例。
这些例子表明,即使在20世纪早期,封建主义的制度和惯例在欧洲贵族社会中仍有影响力。
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
1. 封建主义的起源
冈绍夫的著作未系统讨论起源,但根据学术界普遍观点:
- 封建主义兴起于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西欧。
- 西罗马帝国崩溃导致难以建立广域的中央集权统治。
- “蛮族”入侵 (现今政治正确的说法已避免使用“蛮族”称谓) 加剧了军事需求。
为应对蛮族入侵,国王需要建立军队系统。当时的国王无法通过中央税收系统供养军队,于是采取分封土地的方式:
- 国王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将领。
- 将领利用土地产出供养自身家族和军队。
- 逐渐形成依附关系(封君与封臣)和土地关系。
这种制度安排在公元8-9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初步成型,后世称之为封建主义。
为了得到数量充足、装备精良、忠诚可靠的战士,……大规模的增加了封臣的数量。他们授给封臣地产,不仅是为了保护封臣应有的生活,而且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自备必要的军事装备,……此时骑兵也就是重装骑兵已开始成为决定性的兵种,并且豢养依附于他们的其他士兵随从。
作者认为封建主义的起源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是西罗马帝国崩溃和蛮族入侵背景下,解决军事需求的临时性措施,但制度一旦形成便具有惯性,最终演变为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形态。
2. 封建体制的模型:契约关系
封建体制的核心模型是基于土地和等级制的契约关系。
- 关键词: 土地、等级制、契约关系。
- 封君的义务:
- 提供土地。
- 提供保护。
- 尊重契约和惯例。
- 附庸的义务:
- 向封君效忠。
- 提供军事义务(随封君出征)。
- 提供财务支持。
封君与封臣之间是自由人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主奴关系,建立在契约基础上。
“委身行为: 建立封君封臣关系的重要仪式。附庸合拢双手,置于封君双手之中,象征委身于领主。仪式中常伴有效忠誓词:
而以此宣誓承诺忠于封君,查理像一个封臣一样正直的对待其封君,维护其王国及各项权利…… (公元802年,查理曼要求臣民宣誓效忠的誓词)
贵妇人给儿子的信也体现了封臣的义务:
侍奉你的封君,不是简单的在表面上让他满意,而是要以身心上的完整的坚定的忠诚对待他以及他要求的义务…… (贵妇人给儿子的信)
封臣的义务具体包括:
- 以国王的朋友为友,以国王的敌人为敌。
- 不侵夺国王的人生,不危害国王的生命或手足。
- 以生命、手足、身体、财产和俗世的荣耀忠诚于国王。
封君的义务与封臣的义务相对应:
- 封臣给予封君多大效忠,封君就应回以多大回报。
- 封君有义务捍卫封臣的生命、荣耀和财产,提供保护和司法公正。
封君履行义务是维系封建体制和自身荣誉的关键,目的是换取封臣提供的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
3. 契约关系的体现:案例与史料
冈绍夫著作引用大量史料档案,生动还原封建制度的细节。例如:
- 附庸的自述:
本人缺衣少食,生计无着,故祈您垂怜,蒙您善意,准许往投于你,委身于你的庇护之下,我已如此为之。您答应帮助我,供我衣食,而我则答应服侍你,尽我能力所及,不负您之所望……此约定若我们中间一方试图改变协议内容,则需赔偿对方若干个金币的罚金,而此协议本身仍然继续有效。
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明确的契约关系和权利义务。
- 国王的誓约: 美国历史学家汤普逊指出,国王也有一套誓约,反映了王权的契约性和封建性。
国王的责任是执行正义,而自己也服从法律。如果他未能这样做,契约就可作废,而他的臣民是有权撤销这契约的。……按照封建法律,一个附庸有权对他的宗主甚至国王作战,如果后者拒绝了正义。(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国王的权力并非绝对,也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
4. 封建主义与国家政权体制
封建制度下的君主与中国秦汉至晚清的君主权力性质截然不同。
- 封建君主权力有限: 地方分权,权力分散。
- 中国君主集权: 依靠官僚系统统治国家。
- 封建国家治理: 贵族代表国王管理国家。
传统观点认为封建制不利于王权,阻碍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但冈绍夫认为,封建主义在特定历史时期以一种松散的方式维持了国家政权体系,维护了相对的安全、和平与秩序,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扩展讨论 (书中未充分展开的内容)
1. 军事技术在封建主义形成中的角色
军事技术,特别是城堡和重装骑兵,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 城堡: 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是贵族权力的象征。
- 重装骑兵: 中世纪战场主力兵种,装备昂贵 (相当于20户农户家产),使得贵族武装阶层拥有巨大优势。
城堡和重装骑兵的结合巩固了贵族权力,并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了中世纪的社会秩序。 火炮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军事平衡,削弱了重装骑兵和城堡的优势,为王权增强和民族国家兴起创造了技术条件。
2. 武力资源分布与君主-贵族冲突
封建主义制度下,国王的自有军队规模较小,主要军事力量掌握在贵族手中。 国王需要借助贵族军事力量对外作战。
君主与贵族的关系存在两种演变轨道:
- 君主主导: 君主逐渐剥夺贵族特权,加强王权 (如法国路易十四)。
- 贵族主导: 贵族制衡君主权力,甚至发生冲突 (如英国)。
英国大宪章和英国议会的出现,以及英国限制王权的传统,都与封建主义下武装贵族的力量密不可分。 贵族能够制约王权,甚至逮捕国王 (如大宪章时期),根源在于封建主义制度和武装贵族的存在。
英国内战和查理一世被处决的案例也体现了封建主义的影响。查理一世被处决前,仍认为议会和贵族会推举其子为新国王,这基于对封建主义制度惯例的深刻理解。 最终,英国在克伦威尔护国公体制后,于1660年迎回查理二世复辟,也印证了这种制度惯性的强大。
总结:小书的大贡献
冈绍夫的《何为封建主义》以简洁的篇幅,清晰地阐述了封建主义的制度安排和模式,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学术功力。
本书的优点:
- 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复杂的封建制度。
- 引用大量史料档案,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细节。
- 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本书的不足 (吹毛求疵):
- 狭义的封建主义: 侧重制度安排,对背景、影响等宏大历史背景展开不足。
- 对军事技术等深层兴起机制分析不够: 对封建主义兴起的深层因果逻辑分析略有不足。
- 历史情境分析略有欠缺: 历史的上下文分析,制度与历史背景的联系可以更深入。
总而言之,尽管存在一些可提升之处,但《何为封建主义》以有限的篇幅,借助丰富的史料,清晰地阐释了欧洲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封建制度,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