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化的不同道路: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作者与作品介绍

  • 作者: 巴林顿·摩尔 (1913-2005, Barrington Moore Jr.)

    • 任职: 哈佛大学教授
    • 代表作: 1966年出版的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现代社会形成中的地主与农民》(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 学术影响: 推动比较历史分析领域研究,学生众多。
    • 著名学生及著作:
      • 查尔斯·蒂利 (Charles Tilly):《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0
      • 西达·斯考切波 (Theda Skocpol)
  • 学术流派: 比较历史分析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 比较历史社会学 (Comparative Historical Sociology)

    • 巴林顿·摩尔被认为是该流派的重要开创者,对流派影响巨大。
  • 本书理论贡献:

    • 核心问题: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为何出现不同政体道路? (法西斯主义、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 研究路径: 关注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力量组合、角色和阶级结构,如何决定国家政治现代化道路。

本书的重大价值

  1. 理论价值: 为政治现代化道路分化提供理论解释,极具影响力但亦存争议。
  2. 方法论价值: 倡导比较历史分析方法,将社会科学与历史、国别案例结合,奠定社会科学领域比较历史分析的理论路径和范式基础。
  3. 视角价值: 提出阶级分析视角,被认为是社会科学方法中的新马克思主义,用阶级分析理解重大政治现象。

历史背景与核心逻辑

  • 历史背景: 1966年,二战结束不久(21年),作者观察到世界巨大差异,尤其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主义道路的深刻反思。

    • 观察到的政治道路:
      • 以英国和美国为主的道路(民主道路)
      • 法西斯主义道路(德国、日本)
      • 共产主义道路(苏联、中国)
  • 研究问题: 为何不同国家政治发展道路迥异?尤其欧洲国家,文化地理传统相近,为何出现如此巨大政治分化?

  • 研究方法借鉴: 类型学研究,如资本主义多样性研究、福利资本主义三个世界等。关注现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寻找背后的原因和变量。

  • 阶级分析视角: 巴林顿·摩尔采用阶级分析视角,基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传统。

    • 核心观点:
      • 阶级重要性。
      • 不同阶级在政治发展中角色不同。
      • 阶级结构、力量、消长互动产生政治后果和影响。
    • 关注的阶级结构: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地主阶级(封建贵族阶级)、农民阶级、工商业资产阶级。
  • 核心逻辑: 农业商品化/商业化进程中,不同阶级力量此消彼长和互动,与国家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模式结合,决定国家政治发展道路。

  • 道路分化与阶级力量关系:

    • 资产阶级主导: 民主道路(英国、美国、法国)。
    • 土地贵族主导: 法西斯主义道路(德国、日本)。
    • 土地贵族与农民阶级斗争激烈,农民阶级反抗成功: 共产主义道路(俄国、中国)。

案例与证据

  • 主要案例国家:
    • 民主道路:英国、法国、美国
    • 法西斯主义道路:日本、德国
    • 共产主义道路:中国、俄罗斯(苏联)
    • 特殊案例:印度(待观察,非典型道路)

英国案例的分析:揭示民主道路的条件

  • 重要条件:
    1. 避免皇室专制主义持续存在/前工业时代官僚政治持续存在: 英国早期实现君主与贵族力量均衡
    2. 独立的贵族阶级: 贵族不完全依附于君主。
    3. 均衡态势发展: 避免国王过分强势,也避免土地贵族过于独立。
    4. 农业商品化转型: 土地贵族和农民阶级转向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
    5. 土地贵族力量被削弱: 为资产阶级发展创造空间,避免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镇压下层阶级,防止法西斯主义。
    6. 与过去彻底决裂的革命: 英国内战、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与旧秩序断裂,具有关键作用。

理论的普遍性与案例的特殊性

  • 案例复杂性: 每个国家案例历史复杂,变量众多,各种因素交织作用。

  • 理论简洁性追求: 希望从复杂案例中抽象出简洁的理论和因果机制。

  • 学者态度: 优秀学者实事求是,承认研究困难,不夸大理论适用性与可靠性。

  • 巴林顿·摩尔的自我反思:

    • 承认研究方法选择可能导致范围过宽(一人之力难以覆盖多国历史)和范围过窄(案例太少,概括性结论不可靠)的批评。
    • 承认特定国家存在难以纳入概括性理论的因果关系。
    • 警惕理论的僭越,避免过分强调契合理论的事实而夸大其重要性。
    • 承认在公正对待特定事件解释与寻求概括性结论之间存在矛盾,导致研究不够齐整和优雅,深感遗憾但无法弥补。
  • 方法论启示: 在社会科学研究历史,尤其比较历史分析中,需平衡:

    • 避免过度裁剪历史复杂性。
    • 避免过度夸大理论的解释力。

总结与反思

  • 理论贡献: 提出政治现代化三条道路理论,强调农业商品化进程中阶级力量对比对政治道路的决定性影响。

  • 方法贡献: 将比较历史分析方法引入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奠定其方法论地位。

  • 挑战与批评:

    • 理论层面: 阶级结构解释路径的可靠性、理论逻辑的强度受到质疑。存在其他竞争性理论,如经济社会条件论、政治制度论、精英行为论等。
    • 案例层面: 案例分析受到历史学家挑战,尤其对英国和美国案例的解读存在争议。
  • 对待经典著作的态度: 不必视经典为真理,而是理解世界的认知视角。经典著作提供理解框架,但亦有局限与瑕疵。

  • 启示:

    • 关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政治经济过程的重要性。
    • 学习阶级分析视角,理解其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