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国富论》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的历史地位
-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被誉为“经济学之父”或“现代经济学之父”,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 《国富论》,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自由市场经济学说的开山之作。
- 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认为1776年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政治上诞生了美国《独立宣言》,经济上诞生了《国富论》,分别代表政治自由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
- 《国富论》是 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经济思想的代表作。
亚当·斯密的生平和学术背景
- 生平: 1723年出生,父亲早逝,早年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25岁在爱丁堡大学担任无薪讲师,后受资助进行研究。
- 学术影响:
- 受到苏格兰启蒙运动的 哈奇森 (亚当·斯密的老师) 和 大卫·休谟 (亚当·斯密的朋友) 等重要人物的影响。
- 学术地位的象征:
- 格拉斯哥大学商学院被命名为 亚当·斯密商学院。
- 英国20英镑纸币背面印有 亚当·斯密头像。
- 至今,新兴古典自由主义、奥地利学派、新保守主义等思想流派仍奉亚当·斯密为精神导师,以他的学说为教义。
《国富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重商主义
- 18世纪上半叶至中叶 是亚当·斯密思想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思潮以 重商主义 为主导。
- 重商主义的核心观念:
- 财富主要被认为是金银。
- 国家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银。
- 主张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以增加国家金银储备。
- 倾向于 政府干预经济。
-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 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对财富的理解是片面的,政策导向也会阻碍经济发展。
亚当·斯密的核心议题与逻辑
- 性质: 财富是什么?(驳斥重商主义的金银财富观)
- 原因: 财富如何增长?(探寻国家富裕的根源)
- 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 刚刚启动 的年代,经济增长在当时还不是普遍现象。
- 突破性: 亚当·斯密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突破性,挑战了静态的经济观念。
- 财富的源泉:劳动
- 亚当·斯密强调 劳动是财富之父。
- 他认为财富主要来自于 劳动,更准确地说是来自于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 分工。
- 分工的重要性:
-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 减少工种转换的时间损耗。
- 促进工具和技术的创新。
- 市场在分工中的作用:
- 自由市场: 允许自由选择和交易,促进专业化,提高效率。
- 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越大,分工专业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
- 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 亚当·斯密将劳动分为 生产性劳动 和 非生产性劳动。
- 生产性劳动: 增加物体价值的劳动 (如工匠)。
- 非生产性劳动: 不增加物体价值的劳动 (如警察开罚单)。
- 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发展,取决于 生产性劳动者与非生产性劳动者的比例。生产性劳动者比例越高,经济越容易发展。
- 过度依赖非生产性活动的社会容易走向贫困和衰败。
- 核心假设与机制:
- 经济人假设 (自利动机):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 人们的经济行为主要基于 利己的动机 而非利他。
- 市场经济的运转并非基于人们的善意,而是基于 自利。
- “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
- 市场机制 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实现 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通过市场机制,个人的自利行为最终能促进社会繁荣。
- 批评“假装为公共福利而经营贸易的人”的实际贡献可能不如市场自发机制。
- 对重商主义的批评: 亚当·斯密批评欧洲国家和英国当时存在的 不当政府干预 和 限制进出口 等重商主义政策,认为这些妨碍了经济效率的提升,主张 自由放任主义 的政策。
亚当·斯密的重要观点解读
- 分工的效率:针工厂案例
- 个人难以独立制造一枚针。
- 分工合作 的针工厂(10人)一天可生产 48,000枚针,平均每人 4,800枚。
- 分工提高效率的原因:技艺磨练、减少工种转换损耗、工具创新。
- 自由市场机制和市场规模在分工效率提升中扮演重要角色。
- 政府的角色:君主的义务
- 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 并非无政府主义,而是主张 有限且有效的政府。
- 君主(政府)的三项义务:
- 保护社会安全,抵御外来侵略。
- 保护公民 免受压迫和欺辱,建立公正的司法体系。
- 建立和维护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如道路、桥梁、运河、港湾等,以促进商业发展。
- 赋税原则:
- 合理: 税负不宜过重,社会可承受。
- 确定: 税收政策明确公开,避免随意变动。
- 便利: 缴税方式简便,降低缴税成本。
- 低成本: 降低征税成本。
- 亚当·斯密论中国(1776年)
- 认为中国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且勤劳。
- 但中国经济长期处于 停滞状态 。
- 认为中国财富在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已达到极限,缺乏 制度变革。
- 批评中国 法律制度 对普通人和小资产者的财产缺乏保障,导致 资本投入不足。
总结与评价
- 《国富论》的地位: 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 突破性贡献: 在重商主义背景下,提供了 全新的认知框架,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 深远影响: 奠定了过去250年自由市场经济学说的基础,至今仍有巨大影响。
- 对现代的启示: 在政府债务高企的背景下,亚当·斯密的稳健财政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国富论》的局限性
- 对自由市场可能问题的考虑不足:
- 公共服务: 自由市场如何提供公共服务?
- 经济不稳定: 自由市场是否会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
- 欧洲和美国的实践表明,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稳定经济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
- 经济自由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 亚当·斯密的框架倾向于 全球化 和 资源优化配置,淡化民族国家界限。
- 但 民族国家体系 长期存在,其间的复杂关系未充分论述。
结语
- 政策钟摆经常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摆动。
- 当政府干预过多导致问题时,亚当·斯密的思想会重新受到重视。
- 《国富论》的思想遗产是21世纪全球化时代重要的思想资源。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