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秩序的由来及其趋势:基辛格《世界秩序》分析
背景
- 作者: 亨利·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1923-2023)
- 重要身份:
- 学者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
- 实践家 (外交家,曾在美国政府担任要职,对中美建交有重要影响)
-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 著作特点:
- 非理论著作,侧重于理解当代世界秩序的由来。
- 提供政治家和实践家的视角,区别于纯粹的学者视角。
- 成书于基辛格91岁高龄,是对其一生经历和观察的总结。
书籍主旨
- 主题: 当代世界秩序的由来 (17世纪至今约400年),兼顾世界秩序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 时间线索: 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标志现代国际体系开端) 至今。
- 空间范围: 早期聚焦欧洲,后扩展至全球,涵盖欧洲秩序、美国、俄罗斯、伊斯兰世界等。
核心概念与逻辑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帝国秩序的终结: 在此体系之前,世界秩序多为帝国统治,依靠暴力维持,无主权国家概念。
- 主权国家体系诞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主权国家体系建立,国家主权开始被尊重。
- 体系不稳定性: 欧洲虽建立体系,但仍动荡,根源在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及强权兴衰与军事体系的平衡被打破。
秩序稳定逻辑:
- 合法性 (规则共识): 主要国家普遍接受一套规则,形成规则共识,认为其公平正义。
- 权力 (实力均衡): 主要国家之间实力相对均衡。
- 失衡与动荡: 强权崛起 (如拿破仑法国、一战前德国) 挑战现有规则与均衡,导致体系动荡。
书中代表性观点
欧洲军事体系与稳定性: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欧洲进入主权国家体系,但本质仍是无政府状态。
- 稳定依赖于各国合约和势力均衡,易被强权打破。
- 平衡者角色: 英国长期扮演欧洲力量平衡的调停者。
- 逻辑模板: 强国崛起 -> 挑战均衡 -> 列强联合对抗 -> 强国被打压 -> 恢复均衡。
美国的特殊性与“新外交”:
- 旧外交 (欧洲模式): 以权力利益和势力均衡为中心。
- 新外交 (美国模式): 以价值观和改造体系为导向,与旧外交显著不同。
- 特点:
- 不谋求特殊利益: 战胜后不索取赔款和领土。
- 改造战败国体制: 认为战争根源在于战败国体制问题。
- 接纳战败国: 纳入国际体系,进行体系再造与扩展。
- 例证: 二战后美国对德国和日本的态度。
- 理想主义色彩: 美国外交带有理想主义和扩张合作秩序的色彩 (基辛格也承认有美化成分)。
俄罗斯的特点与角色:
- 早期边缘化: 历史早期在欧洲政治中相对边缘。
- 拿破仑战争后崛起: 反法同盟重要力量,军队曾占领巴黎,成为欧洲政治关键博弈者。
- 蒙古统治的影响 (13-15世纪):
- 专制制度基础: 蒙古统治被认为是俄罗斯专制制度的基础之一。
- 扩张本能: 为避免被征服,形成不断扩张的本能,扩张成为国家特性。
- 面向东方: 开始关注东方,地跨欧亚大陆。
- 专制与集权: 辽阔疆域和技术限制导致极端专制成为维持统一的手段。
伊斯兰世界的秩序观:
- 扩张性与平等主义: 伊斯兰教具有扩张性,追求极端平等主义,强调政教合一。
- 二元世界观: 世界分为“伊斯兰之家 (和平之地)” 和 “征伐之地”。
- 终极目标: 将世界纳入伊斯兰秩序,实现伊斯兰教义下的世界和平。
- 与欧洲秩序的差异: 伊斯兰秩序追求政教合一,欧洲民族国家秩序追求政教分离。
- 竞争关系: 伊斯兰秩序与欧洲民族国家秩序存在竞争关系。
总结与反思
- 书籍价值: 增进对世界秩序的理解,提供政治家和学者双重视角。帮助理解美国如何思考世界秩序与国际关系。
- 脉络与框架: 具有清晰的演化脉络和框架感,比较不同秩序观念 (欧洲、美国、伊斯兰)。
- 反思与不足:
- 对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讨论不足: 对中国崛起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讨论不够深入。
- 对俄罗斯角色变化预判不足: 未能充分预判俄罗斯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角色变化。
- 对全球化变量重视不足: 全球化深入是当代国际政治重要变量,但书中对此讨论不够。
- 对现实格局的理解可能偏乐观: 基辛格的乐观愿望与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演化是否一致,仍需时间检验。
总而言之,《世界秩序》是一部值得研读的著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实践家的深刻洞察力,帮助读者理解当代世界秩序的由来与复杂性。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