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注定一战》内容总结

引言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关于中美关系以及是否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讨论的背景围绕着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7年出版的书籍《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本书的出版与当时的美国政治局面和世界政治走向紧密相关。核心问题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之间是否不可避免地走向冲突?

书籍的基本背景

  • 中国经济总量逼近美国:

    • 2016年数据: 美国GDP 18.7万亿美元,中国GDP 11.2万亿美元(中国达到美国的约60%)。
    • 2022年数据: 美国GDP 25.44万亿美元,中国GDP 17.96万亿美元(中国达到美国的约70%)。
    • 趋势: 过去十年,中国GDP总量逐渐接近美国的60%-70%水平。
    • 人均GDP: 中美人均GDP差距依然巨大,但艾利森更关注两国GDP总量。
  • 购买力平价 (PPP):

    • 艾利森提到使用PPP计算方法,认为更能体现实际购买力。
    • 按照世界银行等机构的PPP算法,中国经济总量可能已经超过美国。
    • 艾利森强调,这在历史上是首次非西方国家反超主要西方国家
  • 经济实力变化的影响:

    • 经济实力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大国权力关系的变化?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
  • 中国经济的质量与全球影响力:

    • 进出口份额: 中国进出口占世界份额持续扩大,成为许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 世界500强: 中国大公司数量逼近美国。
    • 关键领域优势: 中国在互联网、高铁、移动支付、工程装备等领域取得全球性竞争优势(芯片领域除外)。
    • 这些变化引起美国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 美国国内背景与特朗普的口号:

    •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提出口号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
    • 该口号与中国崛起形成对比,暗示如果中国持续逼近美国,美国“再次伟大”的难度加大。
  • 中美关系的重要事件 (2016年后):

    • 2018年贸易战爆发。
    • 新冠疫情的起源、追责与应对。
    • 高科技领域竞争,美国限制中国获取高性能芯片。
    • 地缘政治问题。
    • 全球格局中,中国被美国认为挑战美国主导的秩序。
  • 战略与学术讨论的背景:

    • 从特朗普上台到贸易战爆发,中美围绕中国崛起展开战略和学术讨论。
    • 艾利森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注定一战》。

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

  • 艾利森的背景:

    • 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求学,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 里根政府和克林顿政府任职,兼具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
  • 概念的来源:

    • 早年在文理学院学习古希腊语,阅读了修昔底德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 修昔底德的名言: “使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崛起,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
    • 挑战者(雅典)崛起,守成国(斯巴达)感到恐惧。
  • 修昔底德陷阱的核心逻辑:

    1. 新兴强国崛起。
    2. 挑战主导大国的地位。
    3. 两者之间可能爆发冲突或战争。
  • 结构性压力:

    • 新兴强国的崛起给守成国带来压力,导致结构性压力,可能引发冲突或战争。
  • “世界历史的最大参与者”:

    • 中国的体量和重要性前所未有。
  • 核心问题再现:

    • 中国经济实力崛起是否会转化为政治和军事实力?
  • 桥梁案例与美国焦虑:

    • 哈佛修桥案例(美国修桥耗时4年,中国修桥仅43小时),引发美国听众的焦虑。
  • 中国的目标与美国的反应:

    • 中国目标: 更高发展目标、一带一路、有所作为、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 美国目标: 特朗普政府的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 两者目标可能发生冲突。
  • 艾利森的建议:

    • 美国政府应管控中美冲突。
    • 本书的核心是为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管控与中国的竞争和潜在冲突。

书籍的代表性观点

  • 历史数据分析:16次竞争案例

    • 艾利森统计了过去500年(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范围内,新兴崛起国家挑战主导国家的16次竞争案例。
    • 结果: 16次竞争中, 12次导致战争,仅4次避免战争
    • 战争比例高达75%。
  • 关注普遍模式而非个案:

    • 艾利森更关注普遍性的模式和背后的逻辑,而非个案或直接原因。
    • 一般逻辑: 新兴大国崛起,挑战既有大国地位,容易导致冲突或战争。
    • 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了一种框架。
  • 冲突的三种主要原因:

    1. 利益争夺。
    2. 崛起带来的恐惧。
    3. 为荣誉而战。
  • 中美之间可能的风险点:

    1. 海上意外碰撞。
    2. 台湾海峡问题。
    3. 中国或美国与第三方国家结盟或敌对导致的问题(例:俄乌冲突)。
    4. 东北亚问题。
    5. 经济冲突升级为军事冲突。
    • 许多战争出乎意料,双方可能都不愿意发生,但仍可能爆发(例:一战)。
  • 和平的可能性与风险管控原则:

    • 关键变量(影响和平/战争):
      1. 更高权威或协调机制: (如联合国的作用)。
      2. 核武器与战略平衡。
      3. 经济互相依赖(互赖): 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存有利于和平。
      4. 文化价值相似性/对立性: 相似性高,冲突可能性低。中美在这方面压力较大。
      5. 政治家的选择、博弈与风格: 关键时刻政治家决策至关重要(例:古巴导弹危机)。
  • 艾利森对美国的建议:

    • 审慎克制态度。
    • 关注自身重大利益,同时理解中国。
    • 制定战略规划。
    • 更注重国内挑战。

总结与评论

  • 本书的两个最重要特点:

    1. 概念化: “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易于记忆和传播,使理论走出学术殿堂,走向大众和社会。
    2. 类型学研究: 从众多冲突中提炼出特定类型,进行类型化处理。
  • 反思与评论:

    1. 艾利森是否提出了新理论?

      • 质疑: 2000年卡普兰的 《大战的起源》 已提出类似理论 (动态差异理论)。
      • 为何 《修昔底德陷阱》 更流行?
        • 概念化程度差异: “修昔底德陷阱”更简洁明了,易于传播。
        • 作者的学术地位: 艾利森的哈佛大学背景提升了理论的影响力。
        • 时机: 2017年及之后中美关系紧张,使该理论更受关注。
    2. 中美之间问题的本质?

      • 不仅是大国权力竞争: 还包括经贸问题、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修昔底德陷阱主要关注权力竞争,可能忽略其他重要因素。
      • 其它观点: 艾利森误读了修昔底德,雅典与斯巴达冲突不仅是权力竞争,更重要的是政治模式的竞争(寡头政体 vs. 民主政体)。
    3. 艾利森的遗憾:

      • 未讨论中国应该做什么(作为美国学者可以理解)。
      • 中国崛起面临结构性风险: 新兴大国崛起必然会触动既有格局,面临风险。
      • 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中国需要审慎评估自身崛起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国担忧。
    4. 中国的战略选择:

      • 制定战略,维护有利的崛起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崛起阻力。
      • 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秩序,避免剧烈冲突和动荡。

总结: 《注定一战》通过“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引发了关于中美关系和国际政治的深刻讨论。尽管该理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反思,但其提出的问题和框架对于理解大国竞争和冲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保持审慎,进行战略规划,并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可持续的国际秩序。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