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党人文集》: 美国建国的秘密

导言:尼日利亚政治改革与《联邦党人文集》的地位

  • 背景故事: 尼日利亚曾在80年代前后启动上一次军政府的政治改革,并寻求美国政府的支持。
  • 美国政府的建议: 美国政府向尼日利亚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其中包括 五部英文版的《联邦党人文集》
  • 美国政府的意图: 美国政府希望尼日利亚政府通过研读《联邦党人文集》,了解美国政治思想的精髓,以及美国开国之父们如何思考政治问题。
  • 《联邦党人文集》的地位: 这件事例突显了《联邦党人文集》在美国乃至国际政治思想领域的 显赫地位。这本书被认为是 影响整个美国历史 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美国政治智慧至关重要。

美国建国背景:独立战争后的政治危机 (1783-1787)

  •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美国于 1776 年颁布《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英国,引发独立战争。战争于 1783 年结束,美国取得胜利,乔治·华盛顿成为民族英雄。
  • 战后危机 (1783-1787): 从独立战争结束到 1787 年美国制宪,中间经历了 四到五年 的政治危机时期,这段历史在教科书中往往被忽略,但至关重要。
  • 邦联条例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的缺陷: 危机核心是 邦联条例 的缺陷。
    • 州权至上: 当时的美国由 13 个州组成,各州州权 非常巨大,独立性 极高。国家实际上是一个 松散的政治联盟,而非一个统一的整体。
    • 外交困境: 美国驻法大使和驻英大使抱怨,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签署国际条约极其困难,因为需要 各州议会逐一审批,导致外交工作 无法有效展开
    • 州际贸易壁垒: 各州为了增加税收,竟然在州与州之间设立 关税,严重阻碍了州际贸易,国家经济秩序 混乱
    • 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中央政府 实际上 只有国会,且 权力非常有限,缺乏有效的行政机构,无法解决上述危机。

制宪会议与《联邦党人文集》的诞生 (1787)

  • 政治精英的共识: 参与过独立战争、大陆会议以及在各州政府任职的政治精英们意识到,邦联体制 难以为继,国家面临 严重危机
  • 费城制宪会议 (1787年5月25日 - 9月17日): 为了讨论修改邦联条例,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会议。
    • 目标转变: 会议逐渐认识到,仅仅修改邦联条例 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为新生共和国制定一部 新的宪法
    • 方案讨论与妥协: 各州代表基于不同立场和观念,反复研讨和磋商,最终达成 妥协,并根据妥协方案起草宪法文本。
    • 核心议题: 制宪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联邦政府): 邦联条例下的国会体制 软弱无力,必须建立 有效 的中央政府。
      2. 约束中央政府权力: 担忧中央政府权力过大导致 权力滥用,需要对中央政府权力进行 有效约束
      3. 平衡州权与联邦权力: 在宪法中 平衡 体现各州的利益和权力。
  • 宪法草案的形成: 经过三个多月的会议,1787 年 9 月,制宪会议形成了 美国宪法草案
  • 宪法批准程序: 宪法草案规定,需要在 13 个州中获得 9 个州 的批准才能生效。
  • 说服纽约州批准宪法: 纽约州 是当时的重要大州,但对宪法草案存在 反对意见。为了争取纽约州的支持,以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为首,联合 詹姆斯·麦迪逊约翰·杰伊,在纽约的三家主流媒体上 匿名发表文章,阐述宪法的政治原则、必要性与合理性,以期 推动纽约州批准宪法草案
  • 《联邦党人文集》的诞生: 这三位作者使用 “普布利乌斯” (Publius) 的统一笔名,共撰写了 85 篇文章,后汇编成集,即 《联邦党人文集》 (The Federalist Papers)

《联邦党人文集》的重要性与核心思想

  • 美国建国三大文本:
    1. 《独立宣言》 (1776)
    2. 美国宪法 (1787)
    3. 《联邦党人文集》 (被认为与前两者同等重要)
  • 核心问题: 人类社会是否能够通过 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 来建立良好政府,还是永远注定依靠 机遇和强力 决定政治组织形式?
  • 主要论述内容:
    1. 邦联条例的弊端与建立有效中央政府的必要性:
      • 邦联条例使美国陷入困境,邦联政府不足以维持联邦
      • 国家制度存在 实质性缺陷,必须摆脱混乱状态。
      • 当时的美国 “既无军队又无钱财,也无政府”,商业衰败,外交困境。
      • 政府的必要性: “再没有比政府的必不可少这件事情更加明确了。政府的力量是保障自由不可缺少的东西。”
      • 政府强制力的必要性: 政府必须拥有 制裁手段和强制权,以确保法律的执行。“武力强制执行必然会成为人民遵守法律的唯一支柱。”
      • 联邦政府应拥有充分权力: “拒绝授予联邦政府对交给他管理一切对象的无限权力,既不明智而且危险。”(此处应理解为 “充分的权力”,而非 “不受限制的权力”)
      • 强而有力的行政部门的重要性: “决定行政管理是否完善的首要因素,就是行政部门的强而有力。软弱无力的行政部门必然造成软弱无力的行政管理,而软弱无力无非是管理不善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好的行政部门应具备 统一、稳定、充分的法律支持和足够的权力 等标准。
    2. 分权制衡原则:约束政府权力
      • 横向分权 (水平分权): 联邦政府层面将权力分为 行政、立法、司法 三个部门,使其 互相制衡
      • 纵向分权 (垂直分权): 将权力在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 之间分配,州权与联邦权力 互相制约。同时,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又与 人民的权力 (通过民主参与) 互相制约,形成 三重保障
      • 核心思想:
        • “权力必须用权力来制衡。”
        •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 孟德斯鸠的影响: 分权制衡思想深受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关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
      • 防止权力集中: “防止把某些权利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一个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联邦党人文集》的精彩论述与核心原则

  • 第五十一篇:麦迪逊论分权制衡的重要性 (联邦党人文集的精髓)
    • 人性与政府的必要性: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 统治者与制约的必要性: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
    • 政府效能与自我约束: “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首先是政府能够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是政府管理自身。”
    • 人民的控制与辅助性预防措施: “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我们,必须要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法治与分权制衡
  • 政治是平衡的艺术
    1. 政治竞争与控制冲突的平衡:
      • 承认自由共和国中 政治竞争难以避免
      • 强调 控制党争危害 的重要性,避免政治竞争演变成国家和社会危机。
      • 控制冲突影响消除冲突原因 更现实可行。
    2. 精英与大众的平衡:
      • 区分 民主政治 (大众直接参与)共和政体 (代议制,精英治理)
      • 认为 共和政体 (代议制) 更符合实际,能在 大众参与精英治理 之间找到平衡。
      • 担忧 过度直接的民主参与 可能导致政治混乱和冲突。
    3. 政府效能与分权制衡的平衡:

对《联邦党人文集》的总结与评论

  • 地位: 美国建国的 经典文本,对美国政治乃至西方政治思想产生 深远影响

  • 作者的身份: 汉密尔顿、麦迪逊、杰伊不仅是 理论家,更是 政治家和实践家,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代宪法工程师”,他们的主要事业是制定和批准一部适合美国的宪法。

  • 反思与批评:《反联邦论》

    • 《反联邦论》 (Anti-Federalist Papers): 收录了与联邦党人观点不一致的政治家、理论家和评论家的作品,提供了 批判性视角
    • 主要批评观点:
      1. 1783-1787 年并非政治危机: 反联邦党人认为当时的问题属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组成部分,而非严重的政治危机。
      2. 质疑联邦政府的权力 (税收权、常备军): 认为税收权和常备军权应由州保留,或干脆不要常备军。
      3. 担忧中央政府权力滥用: 认为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必然导致权力滥用。
      4. 宪法缺乏公民权利条款: 批评最初的宪法草案 没有包含公民权利和基本自由的条款 (这一缺陷后来通过宪法修正案弥补)。
      5. 质疑制宪会议的程序正当性: 认为费城会议 超出授权范围,原定目标是修改邦联条例,却最终制定了新的宪法。
  • 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通过对比《联邦党人文集》和《反联邦论》,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思考同一问题,有助于形成 批判性思维,更全面地理解美国建国历史与思想。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