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与时代背景

  • 作者: 钱穆先生 (1895-1990),20世纪重量级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出身江南吴越钱氏家族,是现代史的亲历者。
    • 家族影响: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如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
    • 时代背景: 钱穆先生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正值中国面临甲午战争战败等重重危机的时期,这对其学术关注和一生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 思想流派:
    • 面向西方派 (例:胡适): 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落后,应彻底抛弃。
    • 文化保守主义 (例:钱穆): 主张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以传统为根基寻求中国出路。
  • 核心分歧: 如何理解和对待中国历史传统,如何评判历代政治制度的得失。
  • 钱穆的观点: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主张以客观平和的态度检讨中国传统政治,认为秦以后的政治传统不能简单以“专制黑暗”一概而论。

核心观点与论述

1. 制度观

钱穆先生讨论中国政治传统时,强调以下三个重要观点:

  • 制度与时势结合: 政治制度必须与特定时代的人与事、国家历史政治社会情境相结合才能有效运作,不能照搬西方制度,避免“南橘北枳”效应。
  • 制度的历史成因与利弊: 任何制度都有其历史成因,且往往利弊共存,随时代变迁,原本有效的制度也可能衰败。制度的变迁是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
  • 制度的历史性与地域性: 制度具有时间和空间局限性,不同文明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制度,不能简单移植。

2. 中国传统政治的大趋势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有三大趋势:

  • 中央政府日益集权: 从汉唐至明清,中央政府权力不断集中,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地方政治衰落。
  • 社会阶层趋于平等: 社会阶层逐渐从分封制走向世家大族主导,再到平民社会,政权逐渐向社会各阶层开放,趋于平民化。
  • 制度日趋繁密: 制度越来越复杂细密,导致人才受到束缚,不利于人才发挥作用。

3. 为传统政治辩护

  • 肯定传统政治的成就: 钱穆先生肯定中国传统政治的成就,认为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是历史事实,并非民族夸大。
  • 批评全盘西化: 反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认为不能照搬西方制度,要重视自身历史经验。

4. 君权与相权

  • 核心问题之一: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中国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最重大问题之一。
  • 汉朝的君相关系: 汉朝皇权与相权有相对合理划分,宰相是政府真领袖,代表政府行使实际权力,但权力界限并非总是明确,易受皇帝个人能力影响。
  • 理想的君相关系: 钱穆先生理想的政治模式是相权强大,由读书人 (士人) 出任宰相,形成“士人政府”,并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 历代演变:
    • 汉朝: 相权与皇权有一定划分。
    • 唐朝: 相权有所削弱,三省六部制建立,制度化程度提高。
    • 宋朝: 相权进一步被拆分削弱,王权强化。
    • 明清: 皇权专制达到顶峰,内阁、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集权的工具。

5 选人与考试制度

  • 选人制度的重要性: 选拔人才的方式决定政权性质。
  • 中国古代三种选人制度:
    1. 世袭制: 根据出身选拔。
    2. 精英推荐制: 通过推荐选拔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3. 平民科举制: 通过考试选拔,隋朝首创,宋朝完善。
  • 科举制的评价:
    • 积极意义: 促进社会流动性,政府具有代表性,实现政权向平民社会开放,维系精英阶层对中央政府的认同。
    • 局限性: 明朝八股文僵化考试形式,扼杀人才。清朝科举带有部族政权的局限性和愚民政策色彩。
  • 与西方选举制度对比: 钱穆先生认为科举制与西方选举在开放政权、选拔代表国家人才方面具有可比性。

对钱穆先生及其观点的评价

  • 学问精深: 钱穆先生学问深厚,对政治制度问题信手拈来,令人佩服。
  • 关注制度的缘起与逻辑: 注重探讨制度的历史成因、演变逻辑及影响得失,自成体系。
  • 士大夫本位意识: 具有强烈的士大夫本位意识和理想主义色彩,对士大夫政治抱有理想化期待,认为普及儒学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良善。
  • 传统本位与革新力量: 珍视传统,但在传统与革新关系上,更侧重传统,对于如何在传统中发展出现代力量,论述相对薄弱。
  • 局部与整体: 侧重制度的局部因果分析,但在古今中西大框架下,对中国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等整体性问题的洞察可能有所不足。

总结

  • 核心议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传统与现代道路的选择,这个问题至今仍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引发讨论和争论。
  • 历史意义: 本书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中国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作品,它引导读者思考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书中观点存在一些争议,但其学术价值和引发的思考是不可忽视的。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