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与关系:现代精神分析入门
一、 精神分析是什么?(三句话核心概括)
- 研究早年关系的影响:精神分析研究的核心是,一个人在早年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系中,其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在早年关系中形成的人格,对其成年以后的生活、工作和亲密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利用关系来理解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和感受,有一部分是由对方“教会”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自己与某人相处时的感受(即精神分析中的反移情),来了解对方的人格特质、人际交往模式,以及他对自己“干了什么”。
- 研究心理防御机制:为了在充满不确定性和潜在敌意的世界中生存下来,每个人从出生起就需要学会并使用大量的自我保护机制。精神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一个人是如何在心理层面保护自己的。
二、 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与流派演变
-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
- 核心理论:作为创始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了人活着的动力,认为人类所有行为的根本动力(既是原因也是动力)来自于两大“内驱力”:
- 力比多 (Libido):与性、生命、创造、亲密、温暖、愉快相关的一切能量。
- 攻击性 (Aggression):与竞争、追求卓越、破坏、毁灭、嫉妒相关的一切能量。
- 理论影响与局限:此理论因其深刻性,迅速征服了知识界。但其强烈的生物学色彩也使其能适用于解释动物行为,未能充分体现人的社会性,因此弗洛伊德更像生物学家而非纯粹的心理学家。
- 核心理论:作为创始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了人活着的动力,认为人类所有行为的根本动力(既是原因也是动力)来自于两大“内驱力”:
- 新精神分析的出现:弗洛伊德的许多学生因不完全认同其内驱力理论而分道扬镳,形成了如霍尼、弗洛姆、沙利文等代表的新精神分析流派,他们更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 克莱因与现代精神分析的诞生:
- 核心转变:克莱因(Melanie Klein)被视为经典与现代精神分析的“分水岭”。她提出了客体关系理论,彻底改变了精神分析的核心假设。
- 新的动力观:她认为,人活着的根本动力不是为了满足内在的生物驱力,而是为了寻求和维系与他人的关系。这个转变使精神分析真正成为了研究人际互动和内在心理世界的“心理学”。
- 理论的整合:现代观点倾向于整合二者,即:人天生具有力比多和攻击性这两大生物驱力(弗洛伊德),而这些驱力的最终指向和表达方式是为了建立关系(克莱因)。
三、 精神分析的两个主要特点
- 决定论 (Determinism):精神分析持有因果决定论的哲学观点,认为现在的状态是由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决定的,这类似于佛教的“因果轮回”观。这一观点体现在精神分析的两个核心术语中:移情(Transference)和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
- 对潜意识 (The Unconscious) 的研究:这是精神分析区别于其他心理学流派的独有特点。它将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面:
- 意识 (Consciousness):我们能直接觉知的部分。
- 前意识 (Preconscious):稍加反省就能意识到的部分(如平时不注意的呼吸)。
- 潜意识 (Unconscious):深藏的、无法轻易觉察但却深刻决定我们行为、选择和关系模式的部分。它与佛教中的“不自觉”概念相通。
- 潜意识的力量:我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的模式,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技能一旦内化到潜意识层面(如骑自行车),便能“熟能生巧”且终生不忘。
四、 人格形成的时间与基础
- 人格形成的时间点之争: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6岁前基本定型,其理论基础是生物学(此时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已发育成熟)。
- 现代精神分析(如克莱因):认为6岁太晚了。他们通过对数以万计的婴儿进行直接观察,将核心人格的形成不断提前,从2岁、18个月,最终推到出生后的第4到第6个月这个关键的整合时期。
- 人格的核心驱动力:驱动人的“四个轮子”总结为:力比多、攻击性、自恋和关系。人格的形成就是由这四者在极早期相互作用决定的。
五、 病理分类与神经症性冲突
- 精神分析的三类人群划分:
- 严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
- 人格障碍(问题出在非常早期的前俄狄浦斯期)。
- 神经症(在精神分析看来,这是 “正常人” 的状态)。
- 神经症性冲突:成为一个“正常人”意味着要处理核心的内心冲突。这主要指俄狄浦斯冲突,表现为三对核心矛盾:
- 生与死。
- 男与女。
- 对成功的渴望 vs. 对成功后可能遭受惩罚的潜意识恐惧。这一点被特别强调,用以解释为何许多人渴望成功却在潜意识中自我破坏,故意制造失败。
六、 创伤、抑郁症及其治疗机制
- 创伤的理解:
- 精神分析认为,单个的创伤事件(如5岁时被父亲暴打)通常不是导致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的唯一或主要原因。
- 父母的人格比他们具体的行为更重要。如果父母人格基本健康,孩子通常能从孤立的创伤中恢复。抑郁等问题更多地源于长期、整体的亲子关系模式。
- 抑郁症的核心机制:
- 攻击性转向自身:抑郁症的根本原因是无法向外正常表达的攻击性,转而朝向了自己。治疗的核心就是帮助来访者将这份攻击性安全地转向外部。
- 建立关系与链接:通过治疗关系,让来访者将能量(无论是力比多还是攻击性)投注到治疗师身上,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客体关系”。
- 临床实例:治疗师将一位抑郁症案主的反复“谢谢”诠释为一种“攻击”(意在推开对方、断绝关系),成功地将案主的攻击性引向自己。这为案主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外部对象,使其内心得以安宁,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其长期的失眠问题。
- 糟糕的关系胜过没有关系:这个原则解释了为何人们需要链接。实验表明,绝大多数人宁愿和一个仇人被困在荒岛,也不愿独自一人。被忽略比被攻击更具伤害性。
- 强大的超我与自恋:抑郁症患者往往有过于严苛的“超我”,对自己进行过度的惩罚。这与自恋紧密相关,即“肥水不流外人田”,把所有攻击的“刀剑”都留给了自己。自杀可以被看作是这种“恶性自恋”的极致表现。
- 脆弱的自我边界:抑郁者的人格“城墙”(即防御机制)薄弱,极易受到外界风吹雨打的影响。而健康的状态是拥有清晰的边界,能做到“宠辱不惊”。
七、 象征化与理论的演变
- 象征化 (Symbolization):人一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将原始的力比多和攻击性不断“象征化”的过程。即将原始冲动转化为社会所接纳、更高级、更具创造性的行为。
- 攻击性象征化:从原始的打架,升华为在学业、事业上竞争,或在游戏中获胜。
- 力比多象征化:从原始的口欲满足,升华为演讲、歌唱等艺术形式。
- 精神分析理论焦点的演变:
- 弗洛伊德:三个人的心理学(关注孩子与父母的三角关系)。
- 客体关系理论:两个人的心理学(关注母婴二元关系,父亲是背景)。
- 自体心理学(科胡特):一个人的心理学(关注个体的自恋,即人与自身的关系)。
- 未来趋势:可能是 “没有人的心理学”(如禅宗的“无我”)或 “主体间性”(关注两个人互动时产生的那个独特的、非你非我的空间)。
八、 现代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与未来
- 核心原则:聚焦“此时此地”:现代精神分析的精髓并非一味挖掘童年,而是聚焦于 “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即分析师与来访者在治疗室中当下的互动关系。
- 移情(Transference)是关键:来访者会无意识地将过去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在当下重现(移情) 到分析师身上。他本来就活在过去。
- 治疗的本质:通过分析和处理这个“此时此地”的移情关系,实际上就是在处理其早年的核心冲突。因此,最正宗的精神分析完全可以不谈童年,只谈当下的关系。
- 最终目标:帮助来访者从过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打破强迫性重复,真正地 “活在当下”,这与佛教的“觉悟”有异曲同工之妙。
- 精神分析的未来:与脑科学的结合:
- 精神分析并未过时,而是正在通过与实证研究(尤其是脑科学) 的结合迎来复兴。
- 一个新的交叉学科 “神经精神分析” 正在兴起,它试图为精神分析的理论模型找到坚实的生理基础。
- 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曾评价:精神分析至今仍是关于人类心智的最好的模型。脑科学的发展将不断修正、补充和证实精神分析的理论。
欢迎关注+点赞+推荐+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