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从优秀到卓越#
- 才华与成果: 才华若不转化为成果和绩效,可能毫无用处。
- 大学教育的两种思路:
- 填满时间型: 多安排课程以“不浪费学生时间”,但可能适得其反。
- 激发自主型: 一流大学寻找渴望改变世界的人,重视学生自我驱动力。
- 自我管理与人生目标: 自我管理与人生目标紧密相关,人生不应仅是生存,更应追求理想和使命。
- 中国社会与自我意识: 中国社会注重共性与集体,可能导致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和自我管理意识偏弱。
大学生和研究生自我管理的挑战#
- 普遍迷茫: “考上大学/研究生后该怎么办?”
- 盲目深造: 部分学生本科、硕士、博士一路保送,却未曾认真思考是否真正热爱学术研究,职业规划可能不合适。
- 大学教育理念的偏差: 部分大学认为应填满学生时间,而一流大学更鼓励学生自主安排学业和生活。
- 核心问题: 如何有效度过大学/研究生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而非仅仅是生存。
理想主义的人生与自我管理#
- 强调理想与个性: 有重大成就者都强调自我和个性,如马斯克探索太空、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源于内驱力而非外部要求。
- 想象力、创造力、企图心、好奇心: 这些特质至关重要,成长过程中应避免被泯灭。
- 关注人生的理想层面: 自我管理应关注如何实现人生理想,而不仅仅是生存。
彼得·德鲁克的自我管理思想#
- 核心著作与文章: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6):探讨管理者如何取得成效,涉及自我管理。
- 《Managing Oneself》(哈佛商业评论长文): 深入探讨自我管理。
- 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努力、才华、忙碌 ≠ 成果/绩效/成就。
- 取得成果/绩效的关键:
- 管理者的五种良好习惯:
- 时间管理:
- 时间是唯一可利用的资源,记录并有效管理时间。
- 重要的事情用大块时间集中处理,避免碎片化低效。
- 重视贡献:
- 用人所长:
- 发挥自身长处,善用上司、下属的长处。
- 在实践中摸索和发现自身长处,在擅长领域更容易取得成果。
- 要事优先:
- 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优先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 避免被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占据过多时间。
- 有效决策:
- 收集信息,权衡优劣,做出决策。
- 重视决策中的反对意见(阿尔弗雷德·斯隆案例)。
- 德鲁克关于“管理自我”的提问:
- 我的优势是什么?
- 我是如何产生绩效的?(听觉型/视觉型管理者)
-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 我属于哪里?(认同感与归属感)
- 我应该贡献什么?
- 如何管理我的后半生?
自我管理的实践建议#
- 四项管理:
- 目标管理: 明确人生目标,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下进行选择和取舍,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
- 优势管理: 发现自身优势,并将其应用于适合的领域,不断磨练和发展长处。
- 绩效/成果管理: 以成果衡量价值,避免才华空耗。
- 时间管理: 控制屏幕时间,将更多时间用于深度研究和学习。
- 四个平衡:
- 平衡外部与自我的关系: 在适应外部世界要求与活出真我之间找到平衡,不盲目迎合外部评价体系。
- 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关注长期发展和人生愿景,反思短期绩效系统是否合理,避免短期优秀但长期平庸。
- 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
- 平衡压力与动力的关系: 保持适度压力,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避免过度内卷导致崩溃。
- 从优秀到卓越: 超越“优秀”的指标体系,追求卓越,在学术或事业领域创造独特价值,改变世界。这是世界一流大学期望学生具备的品质。
建立自信与实现卓越#
- 信心的建立: 信心源于积累,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提升内在段位,并逐步达成小的目标,获得外部认可。
- 发现长处,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 借鉴彼得·德鲁克的职业发展早期经历,选择能发挥长处并不断磨练的职业。
- 持续学习与反思: 读书是一个不断提问、解决问题、再提问的循环过程,在循环往复中提升自我。
选书标准(再次强调)#
- 兴趣: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 经典性: 关注学界公认的经典著作和领域。
- 未来规划: 结合自身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 理解世界、发现自我、争取贡献是有效自我管理的关键。
- 通过自我管理,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