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不能只算经济账

——兼论国家仪式的政治、安全与精神价值

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尤其是在经济面临挑战的时期,举行一场耗资巨大的盛大阅兵,几乎总会引发一个合情合理的疑问:“为何不将这些资源直接用于改善民生或发展经济?” 这是一个基于清晰“经济账”的质询,它将阅兵视为一项纯粹的、高昂的公共开支。

然而,治国理政,仅有一本经济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翻开另一本更宏大、更复杂的账本——国家的“战略资产负债表”。在这本账上,阅兵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它不再是一项单纯的“费用”,而是一笔对国家核心无形资产的战略性“投资”。这些资产——政治稳定、国家安全与民族精神——虽无法用货币直接度量,却是一切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的基石。因此,评判一场阅兵的价值,必须超越短期的财务成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审视。

一、 政治的“压舱石”:投资于国家稳定与社会向心力

政治稳定是所有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是最高维度的公共产品。阅兵仪式,正是对这份“基础”的再确认和再投资。

1. 信心的注入与对冲

在经济数据不甚理想或外部环境不确定时,社会悲观情绪和焦虑感容易蔓延。此时,一场盛大的阅兵,通过展示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尖端科技实力和昂扬的军人风貌,构成了“国家实力依然稳固、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的最强非语言声明。这种高强度的、视觉化的国家力量展示,能够有效对冲社会悲观情绪,稳定民心与市场预期。这笔对国家信心的“投资”,虽然无法被量化为GDP增长,但其对社会心理的稳定作用,价值连城。

2. 共识的凝聚与锚定

阅兵仪式创造了一个强大的、超越日常分歧的共同叙事场。在多元社会中,阅兵提醒国民“我们是谁”、“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在宏大叙事中重新锚定核心价值。它通过集体仪式,将分散的个体情感汇聚成统一的民族意志,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社会运行的“黏合剂”,是国家在面对复杂挑战时,能够迅速动员、统一行动的必要前提。

3. 合法性的彰显与维护

阅兵直观地展示了国家暴力机关对执政核心的绝对忠诚与拥护。这种对国家机器的有效控制,是对内外所有不稳定因素的最有力震慑。阅兵仪式通过这种庄严的展示,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基础,维护了长期的政治稳定。政治稳定被视为一切经济繁荣的“保险”,在这一项上的投入,是确保国家这艘巨轮在风浪中行稳致远的关键。

二、 外交的“宣言书”:投资于国际话语权与战略清晰度

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清晰地传递决心和实力,本身就是一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沟通方式。阅兵是一种独特的、无需翻译的国际语言,是国家意志的“外交宣言书”。

1. 划定红线,避免误判

在国际关系中,战略误判往往是导致冲突爆发的直接原因。语言可能会模糊,但阅兵场上展示的导弹方阵和新型战机却是清晰的信号。阅兵通过展示“硬实力”,为外交“软实力”背书,清晰地告诉世界,哪些是不可触碰的核心利益,以及捍卫这些利益的决心和能力。这种清晰度本身就能避免因战略误判而导致的、代价高昂得多的军事冲突。

2. 重塑国家形象与地位

阅兵是国家“品牌形象”的一次集中、高效的展示。它不仅展示军事力量,也展示了国家的组织能力、科技水平和民族精神面貌。通过精心设计的编排和媒体传播,阅兵有助于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谈判和全球治理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这种地位的提升,最终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3. 团结盟友,传递信号

阅兵也是一场精妙的国际关系学考试。邀请哪些国家观礼,展示哪些合作方阵,都是在向世界描绘自己的“朋友圈”和国际战略。它在无声地宣告:“谁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支持什么样的国际秩序。”这有助于巩固与盟友的战略互信,同时向潜在的合作者展示自身作为可靠、强大的伙伴形象。

三、 精神的“时间胶囊”:投资于民族记忆与共同未来

一个民族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需要精神财富的传承。阅兵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充电”和“存档”,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1. 历史记忆的唤醒与传承

阅兵,尤其是纪念战争胜利的阅兵,是一种宏大的历史教育仪式。它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具象化为震撼人心的场景。当抗战老兵方阵走过,当历史功勋武器重现,年轻一代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理解国家和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这种感官体验远超教科书的说教,完成了历史记忆的代际传承,确保民族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

2. 民族精神的淬炼与标杆

阅兵场上,整齐划一的步伐、昂扬向上的面貌、尖端精良的装备,是对纪律、团结、奉献和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展示。它为整个社会树立了一种精神标杆,激励着国民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集体仪式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克服困难的内在驱动力。

3. 激励未来与使命承诺

阅兵展示的成就,是对过去的交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它向国民展示了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激励国民,尤其是青少年,投身于国家建设、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强大动力。阅兵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吹响了面向未来的集结号。

四、 安全的“未来之盾”:投资于科技创新与和平红利

安全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根本的民生。在安全上的投入,是对未来所有经济成果的保护。

1. 威慑的价值:被阻止的战争

和平不是免费的,它需要实力来维护。阅兵所产生的威慑力,让潜在的侵略者望而却步。我们无法计算一场被阻止的战争所节省的生命和财富,但这份“和平红利”的价值,无疑是天文数字。阅兵的成本,可以被视为购买这份和平红利所支付的战略溢价。

2. 科技的催化剂与溢出效应

阅兵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大考”和“阅览会”。为了在阅兵中展示最先进的武器,它倒逼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加速了军工体系的技术攻关和集成。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催生了大量高新技术的突破。例如,航空航天、高精度制造、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最终会通过“军转民”的机制,溢出到民用领域,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是一种长周期的、高效的“科技投资”。

结语:战略账与幸福账的统一

当我们再次审视“阅兵成本与民生投入”的争议时,必须认识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

单纯计算经济账,阅兵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但若将其置于国家战略的宏大视野下审视,它则是对政治稳定、国家安全、民族自信心和科技进步这些核心无形资产的一次必要投资。决策者选择用可计算的、巨大的短期经济成本,去投资于他们认为价值更高、但无法用金钱直接衡量的长期战略收益。

最终,所有这些战略投资——无论是政治的“压舱石”,外交的“宣言书”,精神的“时间胶囊”,还是安全的“未来之盾”——其目标都是为了保障每一个普通人能够在一个和平、安定、充满信心的环境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稳定是最大的福祉。 读懂了这本“战略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国家仪式超越金钱的深远意义,并认识到国家的“战略账”和人民的“幸福账”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