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100篇原创,我曾梦碎10万+,却在两位数阅读里找到了坚持的意义
今天这篇,它不是一篇关于阅读、思维模型或是AI工具的分享,而是我自己——一个在公众号默默耕耘了100多天的“小透明”的心路历程。
从今年2月底到6月,我几乎以日更的频率,在这个小小的公众号上,发布了整整100篇原创文章。
100多天,100篇文章。这个数字,对我而言,像一座小小的里程碑。但坦白说,它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最初的雄心壮志与骨感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还记得刚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心里揣着一股莫名的自信。看着那些动辄10万+的爆款文章,我天真地以为,只要内容够好,勤奋更新,高阅读量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我还偷偷幻想过,某一天自己的文章也能刷爆朋友圈。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的百日写作之旅:从雄心勃勃到面对现实
我原计划的内容方向是阅读、思维模型、AI和架构设计。
实际执行下来,主要聚焦在了:
- 阅读笔记: 跟着包刚升老师的视频学习,整理了不少政治学相关的学习笔记。
- 思维模型: 啃了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写下了一些思考。
- AI探索: 作为AI领域的实践者,我分享了许多个人在AI工具应用、行业思考方面的心得。
100篇文章,听起来不少吧?但数据呢?
- 阅读量: 最高的一篇,承蒙厚爱,达到了1万阅读。但绝大多数时候,我的文章阅读量稳定在两位数,甚至,有些时候是个位数。就是那种发出去可能只有几个朋友点开的个位数。
- 粉丝数: 吭哧吭哧写了100篇,目前积累了1000位关注我的朋友。感谢你们的每一份关注。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数据,尤其是在初期,失落感是真实存在的。那种感觉,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却发现宴席上宾客寥寥。也曾自我怀疑,是不是内容不够好?是不是方向不对?是不是自己根本不适合写作?
我的智能创作伙伴:AI如何为我赋能
AI给了我很多实际的帮助。它不仅仅是我文章中经常探讨的主题,更是我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 图片不再愁: 借助AI图片生成工具,我能根据文章主题快速生成意境相符的配图,让文章的视觉呈现更上一层楼。
- 内容整理小能手: 像包刚升老师的视频学习笔记,信息量巨大。我会先用AI工具将视频中的音频转为文字,然后再利用AI进行初步的总结和提炼,这大大节省了我整理资料的时间,让我能更专注于理解和消化内容。
- 认知深化催化剂: 在学习芒格的思维模型,或者研究某些AI技术细节时,我会把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喂”给AI,和它进行“对话式”的探讨。很多时候,AI能从不同角度提供信息,或者帮助我梳理逻辑,从而加深我对知识点的理解。
- 效率就是生产力: “有了AI之后,这些都很方便。”无论是资料搜集、内容辅助、还是图片生成,AI都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创作效率,让我能够保持日更的节奏,并且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思考和学习本身。
AI的赋能,让我真切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助手,默默支持着我的每一次学习和输出。
最重要的收获:从追逐数据到回归初心,一场心态的蜕变
这100多天的写作,如果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是那篇偶然的1万阅读,也不是那1000个粉丝,而是我心态上发生的深刻转变。
这是一个从最初对高阅读量的渴望,到面对现实的失落,再到最终找到写作新意义的完整心路历程。
一开始,我像许多新手一样,每天都会无数次刷新后台,盯着那几个可怜的阅读数字,心情也随之起起伏伏。看到别人的爆款,会羡慕,会焦虑,会想着怎么才能“复制”成功。
但当一篇篇用心写的文章,阅读量依然停留在两位数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到底为什么出发?
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10万+吗?是为了成为所谓的“大V”吗?
在无数次自我叩问后,我慢慢找到了答案。
公众号写作,对我而言,其核心价值悄然转变为“自己学习过程的记录和沉淀”。
是的,我把这里当成了一个公开的、有仪式感的学习笔记。
- 写下来,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把学到的知识、产生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个深度思考和梳理逻辑的过程。很多时候,只有当你尝试教会别人(哪怕是假想的读者),你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东西。
- 记录,是为了对抗遗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文章,是我在特定阶段学习和思考的印记。未来回看,它们会是我宝贵的认知财富。
- 分享,是为了连接与启发: 即使只有少数人看到,但如果我的某段文字、某个观点,能给哪怕一个人带来一点点启发或共鸣,那这份分享就是有价值的。
想通了这一点,我释然了。
我不再每天焦虑地刷新阅读量,不再刻意追求所谓的“爆款技巧”。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回内容本身,放回学习和思考本身。我开始享受这个记录和沉淀的过程。
当我不再看阅读量,反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专注。 我知道,我在为自己而写,为自己的成长而写。这份内在的驱动力,远比外部的数据更能支撑我走得长远。
前路漫漫,步履不停:我的未来展望
这100篇文章,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我会继续写下去。
- 内容方向上: 我准备继续深耕IAM(身份与访问管理)系列,这是我专业领域内一直想系统梳理的内容。同时,架构设计系列也在我的规划之中。当然,阅读、思维模型和AI的思考,依然会穿插其中。
- 写作态度上: 我会继续坚持以“记录学习过程,沉淀个人成长”为核心驱动力。写我想写的,写我真正思考和实践过的东西。
如果屏幕前的你,也和我一样,在某个领域默默耕耘,或许也曾为数据而焦虑,为方向而迷茫。我想说,别灰心。找到你创作的内在价值,比追逐外在的喧嚣更重要。
当你把焦点从“取悦他人”转向“成长自己”时,你会发现,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总结与升华:过程即意义,成长无止境
回望这100多天的写作旅程,像一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也像一场小型的个人修行。数字是冰冷的,但过程中的思考、感悟、以及心态的转变,却是温暖而有力量的。
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喧嚣散去,我们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时刻。 公众号写作,于我而言,便是这样一个绝佳的场域。它让我学会了更坦诚地面对自己,更专注地投入学习,也更从容地看待结果。
写作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重要的不是一时的风光,而是持续的奔跑和沿途的风景。
未来,我会继续用文字记录我的学习与思考,也期待与更多同频的朋友在这里相遇。
感谢你读到这里。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热爱里,找到坚持的意义,收获独一无二的成长。
步履不停,我们下一篇再见。
欢迎关注+点赞+推荐+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