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尔教在北大论“基因工程的伦理”
讲座主要内容
- 核心问题: 新的基因技术(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应该仅用于医疗目的(修复损伤、恢复健康),还是也应该用于非医疗目的(提高运动员表现、增强儿童能力)?
- 案例引入:增强奥运会 (Enhanced Olympic Games)
- 硅谷风险投资家发起的新型奥运会,允许使用兴奋剂和基因改造。
- 旨在突破人类运动极限,挑战世界纪录。
- 增强奥运会计划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举行。
- 现场观众投票:
- 赞成增强奥运会: 少数
- 反对增强奥运会: 多数
- 讨论环节:增强奥运会
- Alex (赞成方):
- 增强奥运会是探索人类潜力的机会,推动人类极限。
- 可以刺激商业创新。
- 增强奥运会可能比传统奥运会更受欢迎,因为更刺激。
- 参与者是成年运动员,知情同意,属于个人选择。
- Nancy (反对方):
- 任何比赛都需要规则和限制。
- 如果增强奥运会商业化,可能导致运动员为了金钱冒险。
- 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运动员,可能迫于压力选择高风险的增强手段。
- 担忧增强技术可能对人体造成无法预知的伤害。
- 担心基因增强会改变人类的定义,甚至产生“非人”的物种。
- 桑德尔教授引导讨论:
- 自由选择 vs. 胁迫: 贫困压力下的选择是否真正自由?
- “怪异” vs. “不同”: 基因增强是否会制造“怪异”的人?这种“怪异”是否道德上令人担忧?
- 具体案例:蹼足游泳运动员和六指钢琴家
- Nancy 的担忧: 蹼足改变了人类的定义,打破了人类外形的共识。
- Alex 的观点: 如果为了音乐的卓越,六指钢琴家可以接受,蹼足可能不太美观。
- Nancy 进一步强调: 基因增强并非真正自由意志,可能受金钱和大众猎奇心理驱动。
- Ellen (反对方):
- 奥运会的本质是发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 增强技术使运动员不再是“人类”,而是技术的产物。
- 奥运精神在于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
- 强调庆祝人类的自然天赋和能力,而非非自然或人为改造的能力。
- 认为药物或基因改造产生的肌肉与自然锻炼获得的肌肉不同,前者“不自然”。
- “不自然”为何不好,认为体育竞技应庆祝“自然”天赋。
- Sydney (反驳 Ellen):
- 反驳 Ellen 的“自然”定义,质疑残奥会运动员使用机械部件是否“非人”。
- 认为“正常”是人为定义的。
- 举例泰格·伍兹激光手术提升视力,质疑是否不公平。
- 认为应该拥抱基因技术,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它,而非禁止。
- 不反对蹼足和六指,认为人们会逐渐习惯。
- Leo (反对方):
- 将基因工程类比为兴奋剂,指出兴奋剂违背体育道德和损害健康。
- 认为兴奋剂和基因改造都是一种“作弊”。
- 即使修改规则允许使用兴奋剂和基因改造,仍然存在道德问题。
- 质疑体育的道德含义,认为允许基因增强会“腐蚀”体育的意义和目的。
- 桑德尔教授总结第一轮讨论:
- 三种反对意见:
- 同意 vs. 胁迫
- 公平 vs. 作弊
- 腐蚀 vs. 体育的意义和目的
- “腐蚀”的核心: 体育的目的是庆祝和培养自然天赋,基因增强可能破坏这种目的,将体育变成基因或药物的“军备竞赛”,而非对自然天赋的欣赏。
- 三种反对意见:
- Alex (赞成方):
- 案例引入:设计婴儿 (Designer Babies) 和电影《千钧一发》(Gattaca)
- 提出问题:父母是否应该为了给孩子“最好的开始”而选择基因特质,创造“设计婴儿”?
- 现场观众投票:
- 赞成基因选择儿童特质: 极少数
- 反对基因选择儿童特质: 多数
- 讨论环节:设计婴儿
- Antonio (反对方):
- 基因选择会带来“负担”和“责任”。
- 通过基因增强获得的优势是不公平的,例如更高的 IQ。
- 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富人更富更强,穷人更弱势。
- Zelen (反驳 Antonio):
- 自然天赋的 IQ 优势也存在不公平,并非个人选择。
- 桑德尔教授引导讨论:
- 自然天赋 vs. 基因选择的优势: 原则上是否有区别?
- Zelen 的观点: 基因选择可以追溯到选择者 (父母),而自然天赋更随机和扩散。
- Jackie (反对方):
- 反对基因控制,认为控制者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 担忧基因技术会扩大社会不平等,弱势群体更弱势。
- 担心权力滥用,重蹈优生学 (eugenics) 的覆辙。
- 质疑自由市场下的基因选择是否也是一种优生学。
- 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对“精英统治” (meritocracy) 的追求,而非技术本身。
- 强调“爱” (love) 的重要性,认为过度追求精英会“腐蚀”无条件的爱。
- 无条件的爱: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而非以成就论英雄。
- 桑德尔教授总结第二轮讨论:
- “腐蚀”的核心: 过度追求“精英统治”和竞争,可能“腐蚀”父母对子女的无条件之爱。
- 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类自身对竞争和控制的欲望。
- 这种“掌握” (mastery) 和 “控制” (control) 的态度与父母的无条件之爱相悖。
- Antonio (反对方):
桑德尔教授总结
- 总结讨论中提出的三个反对意见: 同意 vs. 胁迫,公平 vs. 作弊,腐蚀 vs. 目的。
- 强调“腐蚀”反对意见的核心: 珍视自然天赋和礼物,反对过度“掌握”和“控制”。
- 指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 “掌握” 和 “控制” 的倾向: 体现在医学、体育、职业发展、教育等各个领域。
- 反思过度 “掌握” 和 “控制” 的潜在问题: 可能导致我们忽视或破坏对 “天赋” (giftedness) 的欣赏。
- 以亲子关系为例: 过度追求 “掌握” 可能破坏父母对子女的无条件之爱。
- 以体育为例: 增强奥运会可能破坏对运动员自然天赋的欣赏。
- 最终结论: 改变人的本性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安排,实际上是一种 “权力剥夺” (disempowerment),因为它让我们忽略了反思社会和经济制度本身。
- 呼吁: 与其改变本性适应世界,不如共同反思如何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以培养不完美人类的天赋、抱负和愿望。
桑德尔教授与韩水法教授对谈
- 韩水法教授评论:
- 认同基因科技和人工智能是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
- 赞赏桑德尔教授引发大家思考的风格。
- 强调自然本性、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 与桑德尔教授的不同看法: 认为天赋和自然问题是人类一直面临的,人类进化本身就是改变自然的过程。
- 举例:语言的出现、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疫苗的出现,质疑何为 “自然” 和 “不自然”。
- 认为基因编辑与以往技术的区别在于改变基因结构。
- 提出两类伦理问题:
- 在 “正常人” 范围内的天赋增强。
- 产生 “稀奇古怪” 的人类形态。
- 指出基因编辑用于后代生育已成为现实。
- 更宏观的视角: 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都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 核心问题: 人类是否有权利控制自身进化?
- 担忧: 强人工智能可能控制甚至消灭人类。
- 反思: 为了应对强人工智能的威胁,是否应该利用基因技术增强人类自身?
- 强调从长远和宏观的视角看待基因伦理问题。
- 桑德尔教授回应韩水法教授:
- 感谢韩教授的深刻见解。
- 认同疫苗是医学增强的例子,但认为疫苗与蹼足、六指、X光眼不同。
- 核心区别: 医疗目的 vs. 非医疗目的。
- 医疗目的: 为了健康,恢复或防止自然人能力的丧失。
- 非医疗目的: 为了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偏好等。
- 认为区分医疗目的和非医疗目的,可以接受用于医疗的基因工程,拒绝用于非医疗目的的基因增强。
- 韩水法教授进一步评论:
- 认同桑德尔教授不赞成制造 “稀奇古怪” 的人类形态。
- 但对未来人类形态保持开放态度,质疑人类是否有权决定未来人类的形象。
- 思想实验: 如果早期智人认为自身形象是完美不容改变的,人类就不会进化到今天。
- 基因研究证明现代人类基因与早期智人基因存在差异,人类形象一直在进化。
- 对基因增强的开放态度 (有限制): 如果安全、普惠,增强记忆力和智力可以接受。
- 理由: 技术进步应惠及所有人,不应因不平等而拒绝发展。
- 强调背景: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类需要增强自身以保持优势,应对潜在威胁 (人工智能、外星生命)。
- 在安全和普惠的前提下,基因增强可以接受。
- 桑德尔教授回应韩水法教授的基因增强观点:
- 提出 ChatGPT 论文案例,质疑即使技术安全、普惠,是否应该改变规则允许使用。
- 即使 ChatGPT 可以写出更好的哲学论文,也不应允许学生使用。
- 理由: 并非安全或公平问题,而是 “腐蚀” 问题。
- “腐蚀” 的对象: 学习、创造、思考、独立思考的意义。
- 再次强调 “腐蚀” 论证,认为需要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 (telos)。
- 与韩教授在 ChatGPT 论文案例上达成一致,认同 “腐蚀” 论证。
- 韩水法教授最后评论:
- 认同要维护社会公共原则和正义价值。
- 强调要维护人类尊严、优越性、情感价值和合作精神。
- 规则可能需要调整,但核心原则应坚持。
- 天赋和才能具有偶然性,桑德尔教授珍视这种偶然性。
- 认同人类不断进化,即使基因增强后,才能依然存在差异。
- 担忧将人类 “程序化” 为同质,导致人类失去尊严和情感。
- 赞同桑德尔教授的观点,但在更高视野下看待问题。
- 强调人类面临现实威胁 (人工智能等),努力目标应明确。
问答环节
- 问题 1 (观众): 基因工程如何影响关于跨性别者和同性伴侣生育的讨论和政策制定?
- 桑德尔教授回应:
- 精子和卵子捐赠不属于基因工程讨论范畴。
- 捐赠的精子和卵子是否应进行基因筛选,涉及消费者心态和基因特质选择,这与伦理问题相关。
- 消费主义方式选择孩子基因特质,是对亲子关系中无条件之爱的 “腐蚀”,适用于所有试图控制孩子基因特质的父母,包括同性伴侣。
- 关于跨性别者在生物层面改变性别能力的问题,与性别肯定手术的争议性问题相关,与体育竞技的公平性是独立问题。体育竞技的公平性问题已经存在 (自然力量差异),跨性别者参与竞技使公平性问题更复杂,但应从公平角度处理。性别肯定手术是否应被允许,与体育竞技如何公平组织是独立问题。
- 桑德尔教授回应:
- 问题 2 (李同学): 如果伦理道德并非普遍和永恒的,未来情况变化 (全球变暖、核灾难、战争) 时,今天的伦理讨论还有意义吗?
- 桑德尔教授回应:
- 今天的讨论仍然有意义。
- 举例种族歧视和奴隶制,虽然曾被接受,但今天被谴责为普遍错误,说明伦理的普遍性而非相对性。
- 未来即使基因选择孩子特质成为普遍现象,今天的讨论依然相关。
- 即使在非基因工程的 “高压育儿” (hyper-parenting) 现象中,我们也能意识到过度追求成就可能“腐蚀”亲子关系和无条件之爱。
- 伦理问题具有回顾性和前瞻性意义,技术讨论促使我们反思现有实践和未来方向。
- 桑德尔教授回应:
- 问题 3 (吴同学): 人类一直渴望像神一样,基因工程是否会使人类追求成为 “神”?如何阻止基因工程无限发展?
- 桑德尔教授回应:
- 人类一直有扩展掌握和控制自然 (包括人自身) 力量的 “普罗米修斯式” 野心,推动了技术进步。
- 但也应意识到人类与 “神” 的差距,以及过度追求 “掌握” 和 “控制” 可能造成的损失。
- 在教育中,过度技术增强可能破坏学习、创造和独立思考的价值。
- 在亲子关系中,过度追求孩子成功可能破坏无条件之爱。
- 即使取得 “掌握”,也可能牺牲社会和人类的价值。
- 人类需要在追求 “神性” 的同时,保持对自身 “人性” 的 appreciation,两者应始终处于张力之中。
- 桑德尔教授回应:
关于这个讨论,大家有什么看法,期待大家的讨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