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优选拔的原则是否真的构成了社会公正的基石?|哈佛教授桑德尔北大演讲与讨论
最近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主题为“精英统治”的讲座,探讨了择优选拔原则是否真正构成社会公正的基石。
桑德尔教授演讲:精英统治的暴政
- 核心论点: 桑德尔教授提出“精英统治的暴政”这一具有挑衅性的观点,认为精英统治在加剧社会极化,并使社会分裂,扩大了赢家和输家之间的鸿沟。
- 观察: 成功人士倾向于认为他们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自身,是其精英的体现,从而忽视了运气和社会背景的作用。这种观念源于机会均等的精英主义原则。
- 对机会均等的质疑: 尽管存在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是,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难以摆脱贫困。不同国家实现向上流动的代际需求差异很大(例如,丹麦2代,美国5代,中国7代)。
- 第一个问题: 假设我们实现了真正的机会平等,每个人都以相同的优势开始“比赛”,那么比赛的赢家是否就值得他们的胜利?
- 讨论观点:
- 反对: 即使机会平等,仍然存在随机因素(如比赛中的意外),导致获胜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
- 反对: 有人可能不遵守规则(作弊)。
- 反对: 人们生来就具有不同的天赋和能力,这并非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一种运气。因此,在跑步比赛中胜出并不完全值得称赞。
- 赞同(部分): 如果赛道完美,无人作弊,无人绊倒,那么获胜者在跑步这项技能上是值得的。
- 反对: 如果只关注比赛的胜负,那么输家是否就活该失败?社会上还有很多其他衡量价值的方式。
- 讨论观点:
- 第二个问题: 即使在完美的精英统治(机会平等,没有随机因素)下,奥运会跑步比赛的获胜者是否值得赢得奖金?
- 讨论观点:
- 反对: 自然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并非个人努力所得,因此不能作为“值得”的基础。
- 赞同(部分): 奖项是对在特定任务中表现优异的认可。
- 讨论观点:
- 第三个问题: 泰勒·斯威夫特是否值得比一位优秀的高中老师多赚一万倍?
- 讨论观点:
- 赞同: 泰勒·斯威夫特激励了更多的人。
- 反对: 金钱不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它衡量的是对经济和公共利益的贡献。高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 讨论观点:
- 桑德尔教授对讨论的总结:
- 即使机会平等,仍然存在运气因素(包括天赋和社会对天赋的重视),这使得“值得”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 精英统治可能导致成功者产生傲慢自负,而失败者则感到羞辱和失败。
- 这种现象与当今政治中对精英的反弹有关。
- 激烈的精英竞争可能对获胜者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造成负担,将教育视为工具而非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桑德尔教授的主要观点
- 机会不平等是现实: 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向上流动的机会仍然有限。
- 即使机会平等,成功也不完全值得:
- 运气因素: 随机事件(如比赛中的意外)可能影响结果。
- 自然天赋: 人的天赋并非自身努力所得,而是一种运气。社会对某些天赋的重视也是偶然的。
- 精英统治导致傲慢与羞辱: 成功者倾向于认为一切归功于自己,而失败者则感到羞辱,认为自己应得失败。
- 精英统治下的竞争压力损害心理健康: 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将教育视为工具而非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 精英统治腐蚀公共利益: 它让成功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对社会的不利者负责,阻碍了团结和社区建设。
- 对工作尊严的忽视: 仅仅通过让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来应对不平等是不够的,应该更加重视各种工作的尊严,并创造不依赖于大学文凭的经济。
- 技术发展方向需要公共讨论: 技术应该增强工作而非仅仅取代工作,这需要包括工人在内的广泛参与。
对谈环节:桑德尔教授与白彤东教授对谈
白彤东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桑德尔教授观点的赞同,认为当前基于知识的精英统治可能比封建制度更糟糕,因为它制造了虚假的平等和流动性,让成功者自以为是,而失败者则被认为是愚蠢和懒惰。
白彤东教授的主要观点
- 赞同桑德尔教授对当前精英统治的批判。
- 不同意桑德尔教授关于“工作的尊严”的解决方案,认为技术进步正在淘汰蓝领工作,可能导致社会动荡(躺平、盲目狂热)。
- 提出“富有同情心的精英统治”或“基于同情的精英主义”作为替代方案,强调精英应该为人民服务。
- 主张建立一个混合政权,结合人民的声音和负责任且富有同情心的精英的声音。
- 对完全取消考试制度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更不利。他更倾向于“全面人”的教育理念,但承认其在实践中可能对穷人不利,并提出可以通过高额私立学校税收补贴公立教育等方式来缓解。
桑德尔教授对白彤东教授的回应
- 赞同教育扩张和自由主义者对教育的强调,但认为仅仅通过让人们上大学来解决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是错误的。
- 批评主流政党几十年来应对不平等的方式,认为其将责任推给个人,而忽视了不平等的结构性根源。
- 强调“工作的尊严”,不仅是对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的人的尊重和认可,也包括创造一个不依赖于大学文凭的经济,让在港口工作或担心被机器取代的工人能够繁荣。
- 提出需要公共讨论来决定技术创新的方向,使其服务于人类目的,例如增强而非取代低技能和中等技能工人的工作。
- 提及历史上工会的要求,包括在工厂设立阅览室以提升工人能力,参与公共讨论。
- 回顾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的成就,指出其内阁中有许多没有大学学历的工人。
- 提到唐纳德·特朗普的当选反映了工人阶级长期以来被精英忽视的不满。
- 主张通过重振和更新公共讨论来促进工作的尊严,将公民教育扩展到特权阶层之外,培养跨越阶级界限的推理和辩论能力,以追求共同利益。
观众提问环节
- 观众提问: 对于那些意识到精英主义问题,想离开这个系统却陷入虚无主义的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 桑德尔教授回应: 普通人不应只是忍受,而应组织社会运动,培养公民技能和美德,积极参与变革。引用马丁·路德·金对罢工环卫工人的讲话,强调所有劳动都有尊严。分享了在巴西贫民窟与一位不识字的拾荒者雷纳多交流的经历,雷纳多通过自学成为“贫民窟的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属于公民,帮助他们共同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 观众提问: 对于那些意识到精英主义问题,并有勇气离开这个系统却发现自己陷入虚无主义,失去奋斗意义的人,如何在反对精英主义和走向虚无主义之间找到平衡?
- 桑德尔教授回应: 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在社会中创造超越竞争和获胜的意义来源。当前的公共讨论存在空虚和缺乏意义的问题。需要培养超越物质繁荣的公民参与和讨论,从中产生不能被市场或技术提供的价值和意义。这需要哲学在广义上审视传统,重新赋予其意义,形成多元的关于公正社会和美好生活的理解。
总结
桑德尔教授的讲座深刻地探讨了精英统治的潜在弊端,质疑了唯才是举的原则是否真正能带来社会公正。他强调了运气、天赋和社会环境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并指出精英统治可能导致傲慢、羞辱、心理压力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忽视。与白彤东教授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并呈现了关于精英统治的成因、影响和潜在解决方案的多种观点。观众的提问则从普通人的角度和更深层次的意义追寻层面提出了思考。整场讲座旨在引发人们对精英统治的阴暗面进行反思,并寻求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富有同情心的社会。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